原標題:舞臺背後的非遺傳承:有“靈魂”的揚州杖頭木偶戲
揚州有著“木偶之鄉”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揚州杖頭木偶戲源遠流長,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盛譽,更是培養出顏育、華美霞、殷大寧等非遺傳承人。近日,中國江蘇網記者來到揚州木偶劇團,尋找、探訪杖頭木偶戲。

走進揚州木偶劇團,便能看見兩邊陳列的木偶
不起眼的地點,蜚聲遠揚的劇團
9月30日,記者在揚州市維揚路上一個偏僻的小樓上,見到了木偶戲團團長戴榮華。“我們這不大好找吧,大路還得拐個彎兒進巷子裏。”剛一見面,戴團長便用調侃的方式打開了話匣子。“揚州木偶戲團就像這個藏于巷尾的小樓一般,有著厚重的歷史,但又酒香不怕巷子深,聞名中外。”戴團長告訴記者,早在1956年,揚州木偶劇團的前身——泰興京劇木偶劇團合併了當地一些民間木偶戲團後,正式成立,並在製作工藝與表演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便是現代揚州杖頭木偶戲的源頭。”
1973年7月,泰興木偶劇團上調成為揚州地區木偶劇團。1983年4月,更名為揚州木偶劇團,並搬遷至揚州。在這段時間裏,劇團不僅對杖頭木偶的製作工藝進行了改良,用泥塑造型塑造角色,還為主角木偶裝配了活眼、活嘴,既方便操作又活靈活現。在這期間裏,揚州木偶團接連創作上演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海防前哨》《嫦娥奔月》《紅燈記》等一系列精品劇目,不僅受到各地觀眾的追捧,有的劇目更是流傳至今仍在上演。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杖頭木偶戲在遇到發展困惑的同時,也迎來了改革發展的良機。“傳統的杖頭木偶戲以京劇形式為主,為了讓更多人接受,1981年創作演出的大型木偶戲《嫦娥奔月》一改京劇當家的模式,將京劇與歌劇融合,立刻吸引了大批觀眾。”戴團長告訴記者,《嫦娥奔月》上演當年,便獲得全國木偶皮影戲觀摩演出獎,得到了木偶屆專家以及觀眾的一致認同,被譽為揚州杖頭木偶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即便到了現在,這部劇都不顯得落伍,並且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都上演了很多次。”
在木偶劇最受歡迎的兒童群體裏,劇團更是接連創作表演了多個劇目。兒童神話木偶劇《瓊花仙子》、卡通兒童木偶劇《三個和尚新傳》、童話人偶劇《白雪公主》等多個劇目贏得了市場的同時也獲得了觀眾。可以説,這些劇不僅在劇目題材上進行了創新,個性鮮明表演獨特,更在表演形式上進行了突破,人與偶的配合,可謂天成。
好的表演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早在1984年,揚州木偶劇團便出訪國外,在日本表演的短短兩個月裏,創下了連演52場的記錄,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萬人空巷般的追捧。在受到日本地方的承認和歡迎後,1990年至1995年之間,中日合作辦戲,雙方共同打造的《三國志》在日本連續公演了6年之久。“十多年來,揚州杖頭木偶藝術的足跡遍佈南美、歐洲以及亞洲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和認可。可以説,揚州杖頭木偶將中國藝術帶向了世界,更成為了中國與世界的瑰寶。”戴團長説。
對於未來,戴團長表示,劇團可能會多向兒童劇、人偶劇方向發展,並將更多好劇精品劇帶給世界。“畢竟時代在變化,那麼多的藝術與娛樂方式供人們選擇,我們必須要找到自己的路子,將更多的精彩和經典奉獻給世人。”

兩位非遺傳承人顏育和華美霞
非遺傳承人:迎難而上,鑽研創新達藝術高峰
舞臺上,木偶活靈活現的表演仿佛如真人一般,動人心懷。舞臺背後,操縱這些“角”的技能高手,他們是木偶戲的大家與靈魂。國家非遺傳承人華美霞便是隱藏在舞臺背後的那位大咖。
在木偶劇團裏,記者見到了這位非遺傳承人。現年77歲的華美霞,操縱起其成名角色“嫦娥”起來,依舊十分熟練,揚袖、拋袖和翻袖幾個動作下來,讓人不禁感嘆木質的嫦娥仿佛被注入了人類的靈魂,堪稱“人偶合一”。
“對我來説,木偶不是真人,但要勝似真人。每一個角色都有它獨特的氣質和故事,只有潛心鑽研,才能把這個角色演繹好。在人與木偶之間,通過木頭與線繩,注入了靈魂。”華美霞告訴記者,只有當觀眾們有了“舞臺上的人偶是真人”的錯覺,這個表演以及操偶者才能算的上是成功。
俗話説,一個好的演員可以成就一部戲,而一個好的角色則可以塑造一個優秀的演員。上世紀80年代,因成功表演“嫦娥”,華美霞聞名全國木偶界,並留下“活嫦娥”的美譽。至今,在業內談到“嫦娥”這個木偶人物時,至今無人超越。提到這個角色,大家都會想到華美霞。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華美霞告訴記者,在老百姓心中,嫦娥是美麗、善良、溫柔的化身,但是一個“偷”字,還是多少影響了嫦娥的形象。所以,當揚州木偶劇團改編出演《嫦娥奔月》時,華美霞與師兄弟們就對劇情做了修改,嫦娥爭服靈丹,讓大王后羿留在人間,烘托出了嫦娥的大愛形象。
“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是華美霞常常挂在嘴邊的話語。無論是上臺表演時,還是如今教授學生時,“刻苦、鑽研”都是她基本的要求和品質。華美霞是這麼説的,更是這麼做的。在年輕剛考進木偶劇團時,一點功底都沒有的華美霞便暗下決心,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平日裏,當別人還在熟睡時,她便起身吊嗓子練操作,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上臺表演以後,更是對自己手裏的角色進行不斷的研究與潤色。在《沙家浜》一劇的表演中,僅阿慶嫂倒茶的一幕,華美霞便練習了不知多少次,“用木偶端茶杯非常講究指關節的配合,任何一點細小的差池都會讓茶杯落地,觀眾在台下看上去就是一瞬間的事,但其實卻是操偶人在台下上千甚至萬次的練習。”
14歲那年,華美霞經過介紹,報考了泰興木偶劇團,當年只是抱著找個事情能吃飽飯的想法,如今卻讓她成為了蜚聲遠揚的國家一級演員和國家非遺傳承人。在她看來,是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成就了如今的華美霞。“這也是我想對現在的孩子及年輕演員説的,既然你喜歡木偶,從事這個行業,便要用心去熱愛它,都保護它。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和鑽研,刻苦和用心終會讓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與華美霞一樣,國家非遺揚州杖頭木偶戲省級傳承人顏育也是國家一級演員。她告訴記者,如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自己對這份事業的喜愛與鑽研。
因為家庭並不富裕,12歲便進入劇團的顏育更直白地説是為了一個飯碗。在當時,訓練的辛苦讓她時常充滿了對母親的埋怨,然而一次演出的肯定,讓她徹底改變了想法並最終成為一代名家。1964年,劇團排了大型現代京劇木偶戲《海防前哨》,顏育第一次擔任女一號民兵連長“黃英”的配唱。1965年,劇團前往南京表演,當時的陳玉生司令員看後高興地説:“木頭人子戲把海、陸、空,飛機、大炮全都搬上了舞臺,真神。”得到領導的誇讚,顏育覺得無比自豪。“在那一刻,我要感謝母親,是她讓我走上了木偶劇的舞臺,並成為了我一生為之付出的事業。”
在此後,顏育開始對木偶戲孜孜不倦的鑽研,並創作出很多打上自己烙印的角色。在《天女散花》中,利用木偶灑出真花便是其塑造的經典形象。顏育告訴記者,木偶沒有豐富的面部表情,不可能用大段唱腔抒發情感,如果動作上沒有看點,那麼根本不可能吸引觀眾。通過魔術表演中撒花的部分,顏育聯想到為何不能在《天女散花》中加上這一環節。於是,在多方請教之後,顏育懂得了原理,並安裝到木偶上去。在經過一次次失敗後,顏育逐步掌握了花朵彈射的技術,並成功隱藏到木偶身上去。在表演到最高潮時,天女長綢一甩,忽然撒出漫天花朵,五彩繽紛,美輪美奐。
現如今,雖然已經退休,但一旦劇團有需要,或者哪請老師,顏育與華美霞都會不辭辛苦,主動教學,將畢生所學教授給自己的弟子。在她們看來,這不僅僅是“非遺”傳承人,更是一位老演員應盡的責任。“在學藝的道路上,如果知難而退,那麼就只能停止在這個階段。相反,只有不斷迎難而上,克服一個個的難題,才能最終抵達旁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現在的木偶演員,要堅持這門藝術,在堅持中,不斷創新,相信木偶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顏育説。
【新聞連結】什麼是杖頭木偶:
杖頭木偶,俗稱“三根棒”,由三根木棒操縱木偶。其中一根支撐木偶頭部,稱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閉合張開,眼珠轉動,頭頸上下左右扭轉;另兩根棒操縱木偶雙手,又稱“手桃子”。表演時,演者兩手能運用自如、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