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濟新常態下,蘇州以機制創新促進勞動關係和諧 和諧勞動關係支撐製造業轉型
2015~2016年度蘇州市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和諧園區評選結果近日即將公佈。與往年不同,2017年的評選蘇州市首次引入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參與,探索開展和諧勞動關係第三方專業評估機制,這也是蘇州提升對企業和區域勞動關係監測預警的科學化水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蘇州是國內第二大製造業城市,2016年地區生産總值達1.54萬億元,擁有各類市場主體112.8萬戶,從業人員近600萬,經濟體量大,勞動關係協調任務重。”蘇州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説,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勞動密集型企業加速關停並轉遷,帶來裁員減員現象多發頻發,勞動者利益訴求多元化,勞動關係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倒逼職能部門從機制上創新來應對這些問題。
實際上,在經濟新常態下,多種誘發勞動關係不和諧的因素也逐漸凸現出來。除了企業轉型帶來的減員裁員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蘇州涌現出的大量小微企業,由於部分企業缺乏人事管理經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
“如今,90後甚至00後勞動者已經進入職場,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在逐步增強,由最初的基本權益保障,逐漸轉向對‘體面勞動’的追求,比如正常休息休假、薪資定期調整、企業文化活動的開展等等。” 蘇州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與監察處副處長張鑫説。此外,隨著用工主體發生變化,比如外賣、家政、快遞等行業的用工靈活性較強,對於其從業人員和企業之間存在何種關係較難界定,也給和諧勞動關係帶來挑戰。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蘇州首先探索建立健全勞動關係監測“三色”預警機制,實施用人單位勞動用工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把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支付職工工資、欠繳社會保險費等9類勞動用工重大事項作為重點報告內容,實施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跟蹤指導,將勞資糾紛隱患化解在源頭。
“企業如果要進行關停並轉等重大行為,必須提前上報情況,然後我們將提前介入,協助企業做好員工安置安撫工作。另一方面,我們根據創業園、寫字樓等場所的上報和排查,了解企業的水電費、物業費收繳情況,從側面分析企業運轉情況,如果該企業已經出現交費停滯,那麼企業下一步很有可能會出現損傷員工利益的現象,這時我們也會進行預警。”張鑫説。
據了解,這一強有力的預警機制得以順利推進,背後離不開蘇州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和“網絡化”的深入推進。目前,蘇州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到位、責任到人的建設要求,全市建立一級網格107個,二級網格753個,配備兼職監察員276人,協理員882名。網格員能夠在第一時間介入簡單糾紛調解和處置,年均調解成功率達到95%以上。通過與小微企業簽訂“人力資源助理服務協議”、發出“重點聯繫用工情況體檢報告”和“規範用工建議書”,幫助企業糾正違規行為,指導單位健全規章制度,切實發揮服務指導、監測預警等前沿功能。
從“救火”到“防火”,蘇州從源頭上構築起一套科學的風險預警防控機制。而為了更加合理、科學、公平的評估企業勞動關係和諧程度,蘇州還在去年推動蘇州工業園區首創研究發佈蘇州勞動關係和諧評價指數,借鑒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確定勞動關係和諧指標和權重,其中一級指標3個,包括效率、公平、發言權,比重為3:3:4,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74個,提高了對企業和區域勞動關係監測預警的科學化水準,填補了當前國內勞動關係和諧指數理論性缺乏的空白。這樣一套評價體系的建成,也將推動區域性和諧勞動關係建設活動由工業園區向企業比較集中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創業園等拓展。
此外,蘇州各級人社部門還圍繞企業工資、勞動保護等工作,配合工會部門引導企業建立工會組織,強化以工資為主要內容的集體協商制度。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2015年,人社部批復“同意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鼓勵園區在探索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方面“先行先試”。目前,該區企業已基本建立科學的工資水準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90%以上企業有固定調薪時間,近5年來職工工資年均增長8.7%,一線職工基本工資增幅普遍高於全體職工。
隨著勞動關係預警、監察、評估等機制的不斷創新和完善,蘇州和諧企業遍地開花,以點帶面效應顯著增強。目前,蘇州全市共有4392戶企業獲得A級勞動保障信譽單位稱號,282戶企業獲得蘇州市2A級以上勞動保障信譽單位殊榮(其中4A級22戶,3A級70戶,2A級190戶)。全市共擁有市級和諧勞動關係企業(園區)1460家,其中136戶企業被評為國家和省級的和諧勞動關係模範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示範企業,數量在江蘇省位居第一,為蘇州經濟順利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