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保障房片區 有了首個居民文化活動中心

居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啟動讓大家有了滋潤文化精神的好去處。
剛剛過去的長假發生了一件事:南京市保障房片區首個居民文化活動中心在建鄴區沙洲街道蓮花嘉園社區正式啟用,居住在這兒的約1.5萬居民,終於有了一個以鄰為伴、以鄰為善、滋潤文化精神的好去處。
主城入住率最高的安置房片區
到過地鐵2號線西邊底站油坊橋的市民會留意到,與地鐵站一街之隔,蓮花保障房片區小高層密密匝匝,經過近6年發展,這裡商鋪林立,人氣火爆。
蓮花嘉園社區就在這片保障房正中央,是南京市拆遷安置保障房之一。小區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有22幢高樓5009套房屋,其中,15幢中低價商品房裏有3323戶居民,主要安置南京市主城四區的國有土地拆遷戶;其餘7幢為經濟適用房(1686套),主要安置建鄴區集體土地拆遷戶。小區于2013年11月陸續交付,現已入住居民4702戶,近1.5萬人,也讓這裡成為主城入住率最高、最密的安置房片區。
大走訪中聚焦保障房片區文化匱乏
要説保障房片區首家居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啟用,實際上得益於“黨員幹部大走訪”活動。定點聯繫嘉園社區的沙洲街道工委書記孫無,在大走訪中發現小區的文化設施匱乏,不少閒在家裏的居民,文化休閒基本就是“圍著桌子小板凳,打牌聊天打麻將”。孫無在工作本上記下了這樁事。
恰巧,蓮花嘉園社區書記胡繼銀在一次深夜走訪中結識了本社區的一位藝術家居民——畫家趙紹榮。趙生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朝天宮,從小受父親影響,熱愛美術,上世紀80年代畢業後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大學畢業後進入南京美術工業公司從事立體造型研究工作,南京新街口孫中山雕像的模具以及靜海寺鄭和下西洋船模的製作均有他的參與。第一次走進趙紹榮家,胡繼銀就被墻上一幅幅畫作吸引,“讓藝術走進社區走進每一戶家庭”的想法悄然萌生。
幫居民從麻將閒談中掙脫出來
社區很快向街道上報,這一想法當即得到了孫無的認同,在後續走訪中,孫無又再次來到趙紹榮家,一起商談如何共同打造蓮花嘉園文化品牌。
經過多次交流,蓮花嘉園社區居民文化活動中心正式啟用。“只有社區與居民同心協力,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蓮花嘉園社區書記胡繼銀從去年到社區正式任職後,仔細琢磨了社區的人群組成,“大量的拆遷安置戶,但還有很多來寧創業的年輕人,雖然是衝著房價不高、緊鄰地鐵站選擇了這裡,但文化教育、家庭條件和個人狀況大不同於安置戶。”
沙洲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無的大走訪聯繫點就在這一片,跑得多了,他有了結論:近年來大家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周邊環境逐步優化,許多居民開始更多地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居民想要的,街道幫忙做到,“通過在大走訪中陸續發掘出一批藝術愛好者,建立居民文化活動中心後,他們可以在這裡聚攏人氣,幫居民將精力逐步從傳統的打麻將、玩遊戲、聊天閒談中掙脫出來,慢慢轉移到繪畫、書法、孝道等國學文化與藝術上來,開啟民智、惠倡(教化)民風、增添民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孫無説。
街道聯手社區物業共同打造
經過一個小長假的考驗,蓮花嘉園社區居民文化活動中心已成了不少居民的精神寄託。“這兒有圖書閱覽室、乒乓球室、書法繪畫室、矛盾調解室,啥都有,蠻好,我家老頭子每天沒事就來這兒下棋、打球。”和老伴一塊兒來南京幫忙帶孫子的張貴珍阿姨笑稱,以後自己帶娃不用再擔心“老頭閒得發慌”。
目前,蓮花嘉園社區居民文化活動中心由社區挖掘自身文化資源,聯合小區內書畫界名人及愛好者共籌謀,街道投入了近10萬元,聯手社區、物業緊密運營,確保居民擁有近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載體。
書畫家定期聚會併為居民提供指導
“今後這個中心要依靠區位優勢給大家好好服務。”社區書記胡繼銀也有了後續打算,由住在社區的趙紹榮等書畫藝術家廣邀朋友圈,定期組織筆友會,並義務為小區居民提供教學培訓服務;每逢傳統佳節,藝術家們還會到社區,為居民揮毫潑墨,同時也為小區國學藝術愛好的小朋友們提供專業指導。
在主城居民小區普及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如今也“到了”保障房片區:通過發揚國學文化,傳承藝術血脈,助力社區文化潤民、文化惠民、凝聚人心的同時,也為提升這一帶居民精氣神提供持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