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永不放棄,自閉症患者成治療師 昨來寧分享成長故事
“我5歲才開口説話,到十二三歲時,仍無法和外人正常交流。”14—15日在南京召開的第八屆愛德自閉症國際研討會上,來自美國的自閉症治療師凱利·隆登伯格曾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她與大家分享了自閉症伴隨她一路成長的故事。
2017年33歲的凱利,大大的眼睛,與人交流時流露著羞澀的表情。她説,在她還很小時,她就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不能開口説話,不知道怎麼跟人交流,別人習以為常的聲、光、電對她而言是過強的刺激,甚至有時別人的呼吸聲對她來説也是一種噪音。後來她遇到了同樣患有自閉症的人,才明白原來他們也有同樣的感受。
凱利現在是美國Riverside縣教育局自閉症計劃的教學助理,這個工作她已經做了15年。目前她仍然一邊工作一邊在斯坦布裏奇大學學習治療知識。“我選擇做治療師,是因為我知道自閉症患者的很多感官上的感受,我想幫助他們。”凱利告訴南京日報記者,比如自閉症患者更容易接受圖像的思維,而不是語言;陌生人與他們靠近時,他們可能會變得暴躁。她每天與中度、重度自閉症學生一起,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
在凱利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了她很大幫助。像疊毛巾這樣的小事,普通孩子也許很快就能學會,但她的父母耐心教了她相當長一段時間。再後來父母幫她學會了提前規劃,怎樣完成既定目標,比如,從家獨自走到小區門口,獨自去學校。如今,她已經可以自己開車去學校。她特別想對所有自閉症患者和他們的父母説:“永遠不要放棄,只要努力,他們就能適應社會。”
近20年來,江蘇省自閉症發病率上升了百餘倍。此次研討會邀請到全球知名的專家學者、社會活動家到南京進行公益性報告和演講,將最新最權威的自閉症研究成果、教育康復技能和社會支持方案帶給與會代表。研討會由愛德基金會聯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共同主辦。
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柯曉燕告訴南京日報記者,一些中度輕度的抑鬱症患者如果干預及時,以後可以正常上學工作,融入社會,所以早期發現、及時干預非常重要。一般來説,如果孩子在6個月還不能與人愉快地互動,1歲還不能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18個月還不能跟著大人的指令進行簡單遊戲,那家長就需要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