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經江蘇省水利廳專家組論證,興化市蜈蚣湖及南蕩退圩還湖實施方案8月底順利通過,工程估算總投資13多億元,退圩還湖後可形成自由水面3.2萬畝,可有效調節區域小氣候,改善當地水生態和空氣品質。以打造“裏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為契機,泰州正在加快諸多同類項目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發展生態經濟,既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思想、貫徹“兩聚一高”戰略部署的時代要求,也是泰州發展的內在需要,更是發揮泰州優勢的題中之義。
“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裏下河地區特別是興化作為江蘇省的大公園來打造、建設裏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這一目標的提出,為泰州開拓了新視野新思路,也佈置了新課題新任務。”泰州市委書記曲福田説,泰州將全面瞄準生態經濟區功能定位,科學謀劃綠色發展新模式,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加快把裏下河地區打造成具有獨特魅力和影響力的詩意棲居大公園、水韻江蘇新樣板。
高起點定位,千億元助推裏下河洼地崛起
秉持“把最好環境留給群眾,把最好資源留給後人”的理念,泰州裏下河地區突出“水”、“綠”、“垛”、“土”、“文”5個關鍵元素,勾勒沿河而居、傍水而建的鄉村肌理,重塑水清岸綠的水鄉風貌。8月下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王超等11位專家會聚泰州,為泰州鄉村復興出謀劃策:“水是泰州鄉村的命脈和靈魂,建好特色田園鄉村必須抓住‘水命脈’,做好‘水文章’,創出特色,打出品牌,就會獨樹一幟。”
泰州裏下河地區是江蘇中部的 “鍋底洼”,涵蓋興化全境及姜堰區的8個鄉鎮,有20多個湖泊湖蕩、1萬多條河流,形成“七分地、三分水”的格局。
泰州市發改委主任祝光説,按照此前制定的規劃,該生態經濟示範區將大力實施湖蕩濕地生態修復、現代田園水鄉靚化、生態精品農業提升、新經濟新動能培育等8大生態經濟示範工程,實施78項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為1215.75億元。裏下河地區將瞄準生態經濟區功能定位,努力打造宜賞宜玩宜遊的江蘇省生態公園、全農業産業鏈的江蘇省綠色農場、彰顯鄉村特色的江蘇省田園水鄉、水鄉“深呼吸小城”的江蘇省天然氧吧,從而推廣“生態+”模式,以生態優勢增強對創新資源要素的吸附力,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實現裏下河地區綠色發展、洼地崛起。
“我們要深入謀劃泰州裏下河地區生態經濟區在江蘇省大佈局中的定位和規劃,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生態環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發展新路。”曲福田説。泰州市將按照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原則,突出裏下河水鄉生態特色,加快促進生態與農業、旅遊、文化等産業的跨界融合,率先探索裏下河地區生態經濟體制創新改革試驗,用市場的理念、改革的方法、創新的思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裏下河地區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實現以體制創新倒逼、引領綠色發展的重大突破。
創新機制,“一盤棋”引領差別化考核
創新機制,是裏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重要推手。
9月5日,博一食品公司新建成的兩條“跑跑”即食食品生産線正在試産。公司總經理高波表示,企業雖然不在李中鎮,卻是該鎮招引到興化開發區來的,市裏的考核都有鎮裏的“份”。
9月7日,在環保部向社會公示的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初步名單中,江蘇共有5個市縣入選,泰州市姜堰區名列其中。瞄準裏下河生態經濟區功能定位,泰州率先出臺生態紅線區域鄉鎮差別化考核辦法,加快工業企業向開發園區“飛地”集中,區域內80%鄉鎮被確定為適度發展和限制開發區域。
興化對西北部劃入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的李中、沙溝等6個鄉鎮,弱化招商引資和GDP考核,強化生態賬、長遠賬。在差別化考核辦法中,生態環境品質、生態保護與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及環保設施建設與長效管理所佔權重超過考核分值的60%。興化不斷加大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力度,對生態旅遊、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以獎代補”。
姜堰將裏下河地區的溱湖旅遊度假區、淤溪、沈高等納入考核範圍,重點從綠色發展、環境品質、生態保護建設、産業循環發展、生態旅遊等方面考核,把鄉鎮發展引導到生態優先、錯位競爭軌道上。該區大力實施“環境立區”戰略,15個鎮街全部獲得國家生態鎮命名,5A級溱湖景區創成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生態區創建已通過環保部考核驗收。
生態優先“一盤棋”,多元化共建綠色發展新機制逐步形成。泰州市市長史立軍説,今後還要進一步強化制度創新,率先構建跨行政區域的生態經濟發展行政管理機制、考核機制、生態評估和綠色發展評估制度。
發力“生態+”, 讓“鍋底洼”變成“聚寶盆”
在裏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中,泰州圍繞探索生態綠色發展致富百姓、跨行政區域生態文明機制建設和生態經濟品牌化標識化的新路徑。
“建設裏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是興化加快綠色崛起的最佳機遇。”興化市委書記李衛國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興化最大的優勢和最強的王牌。興化擁有佔國土總面積1/5的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和1/4的水面,湖泊湖蕩數量佔裏下河地區一半,産業基礎契合生態經濟示範區要求。
放大“生態+”, 興化力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域旅遊示範區、裏下河濕地公園等五大“國字號”創建,打造標識性特色優勢,讓“鍋底洼”變成“聚寶盆”。西北部湖蕩濕地生態修復最先啟動,大縱湖、得勝湖、平旺湖、徐馬荒生態修復工程陸續實施,已投入4億多元用於退圩還湖拆遷。退圩還湖後,這裡的自由水面將擴至153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將恢復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準。
致力於“護好生態”、“種好風景”,興化著力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和觀光農業,走出一條生態富民小康路。2017年4月,興化入圍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綜合發展實力十強縣。通過放大垛田農業系統這一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效應,千垛菜花、水上森林、萬畝荷塘等一批特色旅遊品牌越叫越響,興化全域被作為一個大景區來進行整體規劃建設,發展鄉村旅遊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最快、最多的途徑。據統計,興化已有2000多戶農民參與生態旅遊接待,僅農家樂就有110多家。2017年上半年,興化市共接待遊客41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8億元。
“我愛溱湖風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鳥,空氣新鮮湖水清,白鷺灰鷺喳喳叫……”這首由姜堰溱湖船娘徐五林自編自唱的泰州民歌,唱出溱潼的美景,也唱出旅遊業給當地農民帶來的美好生活。近年來,僅溱潼古鎮旅遊業,就已帶動就業1萬多人,農民年均增收4000多元。(供稿 泰州市委宣傳部 王飛 張小燕 編輯 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