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馬扎……2017年一波又一波的共享熱潮襲來,花樣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但退場者很快出現。此前,已經有幾家共享單車企業宣佈停運,近日,一家共享充電寶企業也宣佈退出市場。對此,互聯網分析專家指出,儘管有多種理由證明共享充電寶等産品很難成功,但是仍然有資本衝進市場,因為他們並不在乎這個項目是否能做成,而是將它披上共享外衣賣給下家變現。
共享模式,絕對是當前社會創業浪潮中最火的概念之一,這從大量的創業實踐案例中就可見一斑,其甚至引發了一種幻覺,仿佛任何創業項目,只要借共享外衣包裝一番即可“點石成金”。可市場從來不會撒謊,這次退場的共享充電寶企業,不是第一個倒下的共享創業企業,也不可能是最後一個。只是,若僅因為結果失敗了,就認為這種創業嘗試完全沒有必要,甚至報之以“幸災樂禍”,其實大可不必。
創業本就是一個具有高風險的行為,這個領域也向來講究“成者為王”。人們在關注共享單車的成功時,往往都忽視了在少數崛起的代表性企業背後,都曾有無數的退場者。這些退場者從結果上看無疑是失敗的,但某個共享模式的成功和成熟,卻離不開大量“失敗者”的探索。儘管説共享充電寶市場在一開始就遭遇懷疑,但作為市場的一種自發性嘗試,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誰也不能先入為主就完全否定其“試錯”的權利和成功的可能性。
市場是最好的老師,一定的失敗和探索,其實是創業者與資本對於市場風險判斷的一個必要的學習過程。所以,從創業模式看,共享充電寶市場或確實不容樂觀,但放在整個社會的創業浪潮中,像共享充電寶這樣的創業嘗試,未嘗不是一種必要的鋪墊。大量的創業試驗,本身是社會創業活力的一種體現,而這種活力中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儘管也可能意味著高失敗率,可誰也無法通過“計劃”思維來精準確定某項創業的成功幾率,這正是市場的魅力,也是創業的魅力。
共享經濟領域的退場者增多,這確實對創業者和資本都是一種現實的風險警示,也證明共享領域的創業正進入更為務實的下半程,投機者的空間將越來越小。但在社會意義上,也要警惕以“唯結果論”來看待和衡量創業的正當性與價值。新經濟背景下的創業較之於傳統創業,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借助於技術力量實現了創業邊界的無限擴張。對於敢於嘗試的“冒險者”,即便失敗了,也該有著適度的寬容。而這,也是社會創業環境的一部分。
一個創業項目能否成功,理念是一個方面,其他還包括融資、運營、市場環境甚至運氣等諸多因素,遠非如旁觀者所想的那般“想當然”。所以,從認知論的角度,旁觀者也該克制對退場者的揶揄,避免拿結果來揣摩創業者的創業初衷。當前的共享經濟市場或許確有虛火,但澆滅虛火的不該是道德評判,而只能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