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560條背街小巷下月底華麗轉身 用“繡花功夫”扮靚城市“裏子”
對城市而言,如果大街區是“面子”,那背街小巷就是“裏子”。“裏子”直接關乎百姓的幸福感,也反映城市文明水準、和諧宜居的程度。2017年起,南京計劃用3年時間精細化整治全市近2000條背街小巷,下月底前其中560條將完成整治“華麗轉身”。
不求“高大上”,堅持以人為本
10月23日上午,走在南京市棲霞區尖山南路上,只見兩側樹木綠意盎然,道路寬敞乾淨,不遠處的休閒小花園裏,很多市民正在悠然地散步、聊天。
“一年前,這裡是個土包包,下雨天道路泥濘,垃圾成堆沒人管。”正在尖山南路遛彎的何先生説。今年南京啟動背街小巷整治,隸屬南京丁家莊保障房片區的尖山南路位列其中。“現在環境好啦!我們天天都來這裡轉一轉。”
“這次整治,我感覺特別人性化。”馨闔家園小區居民黃勝名指著車庫門口花園石徑説,“本來這裡鋪滿草皮,但卻是我們去車庫最近的一條路,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踩出了路。這次出新,社區了解需求後,直接把踩出的地方鋪上石板,真是兩全其美!”
讓黃大爺最開心的,還是小區裏所有的馬路牙子,都是打磨後的半橢圓形:“我們老年人,拐彎時,有時反應不過來,會被常見的那種路牙子絆倒,但打磨後的就不會了。”
南京11個區共有近2000條背街小巷納入管理。“背街小巷的整治,涉及千家萬戶,我們本著以人為本,堅持問題導向,以城市功能、百姓需求為出發點,真正幫老百姓解決身邊的煩心事。”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長靳楠説,很多地方進行的城市改造,看起來漂亮,但投入成本大,百姓認同感不強,且具有不可複製性。南京以民生為導向,在事前事中事後廣泛徵求民意,發放調查表,專門設立意見箱。不一味貪大求全,而是從細微處著眼,該補的補,該修的修,解決百姓急需解決的身邊事。
南京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包括深化門前三包、拆除違規戶外廣告、美化圍墻圍擋、規範店招標牌、清潔建築立面等11項內容,通過整治達到“凈、潔、平、亮、序”的效果。記者從南京市城管局獲悉,南京今年計劃完成560條背街小巷的精細化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363條;到11月底,560條小巷將全部“靚”起來;到2019年,南京所有背街小巷都將“華麗轉身”。
“一路一策”,凸顯文化元素
從百子亭進入,沿著傅厚崗一路前行,仿佛走進“民國時代”。只見巷子兩側的墻壁,都換上淺灰色,巷子裏的超市、咖啡店等店招,小巧而精緻。每走一段,抬眼就能看到一處民國建築,門前有明顯的指示牌和簡潔的介紹。
南京傅厚崗社區書記單曉燕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傅厚崗社區現有民國建築21處,這次背街小巷整治,社區主打“民國牌”,將民國建築門前都進行重新裝飾,讓指示牌一目了然。到年底,行人漫步在傅厚崗街巷,可以邊走邊欣賞圍墻上的文化浮雕,李宗仁公館等歷史文化景區都將被重點突出。
“南京背街小巷整治不搞‘一刀切’。”南京城管局市容景觀處處長王吉貴説,此次整治前,南京明確街巷所要表達的城市元素和基本色調,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則進行設計,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突出南京特有的文化元素,在有條件的區域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街巷。整治為特色背街小巷沿線樓宇設置景觀照明,展現風格,體現特色,形成夜間亮化風景線。同時美化沿街圍墻,嚴格規範工地圍擋,對沿線破損圍墻進行統一修繕,力爭做到透光、透綠、整齊美觀。“達到一處圍墻一種風格,一種風格一處景觀的容貌效果。”
在秦淮區夫子廟附近,佔地1萬多平方米的教敷營,整治後,街巷道路寬敞平坦,給老人留出聊天、曬太陽的地方:架空管線陸續改造下地、入戶線纜在外墻上統一包封處理……與夫子廟景區環境相融合,明清風、民國風和諧共存的街巷新貌已然顯露。
創新“街巷長”,落實常態管理
10月23日,在微信群“夫子廟景區管理督查群”裏,張威看到信息員發佈的圖片:居民在路上支開大幅廣告,違反門前三包相關規定。張威迅速和行政執法隊伍對接,5分鐘後,店家按照要求,自行清理了廣告。
張威是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景區管理處城管科科長。南京年初啟動整治背街小巷工程後,他兼任大四福巷、教敷營“路長”。他的個人聯繫方式,都公告在兩條巷子最顯眼的位置。“有問題直接電話‘路長’就行。”大四福巷居民楊女士説。
“路長”張威每天都要巡查兩次兩條巷子,早上走一趟,另一趟時間不固定,隨時去。“這樣動態檢查,容易發現更多問題。”看到問題後,張威把問題分給管委會、公安、停車、保潔、行政執法、社區六個部門組成的執法和服務隊伍。隊伍組成了,“規矩”也得跟上,“地面垃圾須在5分鐘內清理完畢,不達要求則影響績效考核。”
為了確保整治後的街巷能落實常態、長效精細化管理,南京市城管局創新提出“街巷長”責任制,每條街巷都落實“街巷長制”並公示上墻、接受市民監督。“街巷長”一人總負責,城管執法人員、社區民警、社區工作人員、停車管理員、環衛管理員對“街巷長”負責,發現任何街巷管理問題,齊心協力迅速解決,讓整治後的背街小巷一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