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代表熱議國家戰略指引下的揚子江城市群建設 ──擦亮江蘇高端産業發展的“金色名片”

宮溟飛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加以明確。十九大江蘇代表團開放日,江蘇代表團團長、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詳細闡釋了“1+3”重點功能區戰略。其中,揚子江城市群這個“1”定位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動機”,旨在打造江蘇高端産業發展的“金色名片”。
搶抓“窗口期”,增創發展新優勢
“把揚子江城市群作為江蘇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動機,對於重塑江蘇經濟地理新版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泰州市委書記曲福田代表認為,揚子江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是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精華所在。“在這樣一個世界級城市群中,泰州將高起點建設揚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搶抓‘窗口期’,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把泰州打造成揚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南北融合的重要支點、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曲福田説,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也是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行動指南。泰州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致力培強産業特色,構建“一業牽引、三業主導、特色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全面融入揚子江城市群世界級産業集群。為推進區域融合,泰州將突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中心城市建設,強化交通樞紐地位,不斷提高高端要素承載力和城市首位度。
在常州市委書記費高雲代表看來,建設揚子江城市群,既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事關江蘇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將給沿江城市帶來寶貴機遇。“常州作為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一員,將努力找準定位、主動作為,全面對接、加快融入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為增創發展新優勢增添新的動力。”
“具體來説,常州將放大承啟東西、牽引南北的戰略支點效應,向北主動跨江,向南聯通三省,居中融合崛起,重塑‘黃金十字’交匯點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成為區域重要節點樞紐城市,憑藉區位優勢助推江蘇‘中軸崛起’。”費高雲説,江蘇中軸佈局向北連接山東,向南連接浙江、安徽,在區域佈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江蘇中軸發展,和揚子江城市群中部區域建設形成黃金交匯,提升江蘇中軸發展對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將起到明顯的支撐作用。
推進創新轉型,構築現代産業新高地
十九大報告明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曲福田認為,對泰州而言,積極參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將成為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戰略抉擇。“堅持産業富民、打造産業高地,以創新引領産業發展,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將成為泰州參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舉措。”
具體來説,泰州將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富有新時代特徵的産業體系,加快由生物醫藥向“藥、醫、養、食、遊”大健康産業集群發展,加快三大主導産業發展,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高端産業,努力成為揚子江城市群産業新高地。“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産業高端化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為百姓提供更多更優就業機會,讓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曲福田説。
“常州將圍繞自身的功能定位,突出産業技術創新,更加主動策應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設、承接上海‘龍頭’輻射,全力打造長三角特色鮮明的産業技術創新中心。”費高雲説,常州將通過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把智慧裝備、先進碳材料和光伏發展成為常州最具地方標誌、領跑全國乃至全球的産業標杆,打造全國一流的智慧製造名城、世界知名的“東方碳谷”和光伏名城。常州將積極打造跨江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強與兄弟城市在過江通道、城際鐵路、港口發展、産業園區、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合作和聯動發展,做強沿江功能經濟。
“我們將主動融入、積極對接,致力把江陰打造成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和融合發展、創新開放的重要門戶。”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代表説。陳金虎介紹,江陰將繼續深化産業強市和創新驅動戰略,全力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全力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和特色冶金、紡織服裝、車船裝備等傳統産業向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挺進,讓江陰成為揚子江城市群中錯位式發展、差異化競爭的産業高地。
泰興市委書記張育林代表説,隨著揚子江城市群加快建設,泰興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黃金期。“我們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大力實施産業創新轉型和城建新提升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以更高的標準促進泰興的産業在融入中轉型,城市在融合中發展,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接軌上海、融入蘇南。”
遵循綠色發展,打造生態保護新樣板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將成為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根本遵循。
陳金虎表示,江陰將科學佈局生産、生態、生活“三大空間”,嚴守生態保護、耕地保護、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深入實施“263”專項行動,突出抓好沿江生態保護、沿江化工整治、沿江産業提升,大力開展集水規劃、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景觀、水文化建設于一體的“六水共建”行動,把主城區20公里左右寸土寸金的長江、運河生産岸線全部變成生態岸線,重現水清、岸綠、景美的江南水鄉韻味,努力把江陰打造成為長江生態保護新樣板、水韻江蘇建設新示範。
彰顯水城水鄉生態優勢,推進長江生態大走廊建設十分關鍵。張育林介紹,泰興將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十大工程,突出抓好沿江生態保護、沿江化工整治、沿江産業轉型,切實保護好、治理好長江母親河,促進環境在競爭中創優、生態在建設中提升,努力把泰興沿江打造成長江“大保護”的樣板、水體治理的標杆、沿江生態建設的綠色名片。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認為,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必須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長陳燕萍代表認為,長江岸線是泰州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生産生活方式,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