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綜合實踐活動成中小學必修課 ——推進素質教育,補上實踐育人短板
“實幹能力”要成為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硬指標”了。教育部官網10月30日發佈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為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新規在業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運用知識”成學生“必修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按照《綱要》設計,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均包括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方面。以小學為例,價值體認的具體目標是,通過親歷、參與少先隊活動、場館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責任擔當,主要是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問題解決,就是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發現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創意物化,即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並製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等。
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安排為:小學1-2年級,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週不少於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綜實課”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在泗洪縣東風小學校長陶守一看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很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發展需求。“從實踐中,我們感到孩子特別喜歡綜合類活動課程,他們在玩中學,在操作中體驗,可以學到很多生活與學習技能。”
“《綱要》發佈非常有意義,它倡導教育與勞動、實踐等相結合,補上了現有教育模式的短板,而且分門別類羅列出了150多個主題,每一個都很接地氣。”南京夫子廟小學校長孫紅告訴記者,根據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規定,夫子廟小學從三年級開始,每週開設信息技術、勞動與技術、研究性學習三門綜合實踐課,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朱廣軍老師説,南師附中開設各類特色實踐活動課程已經有很多年,比如説今年剛剛與南醫大共同開設的選修課,就是由學生提供需求“菜單”,南醫大選派醫學專家,這類生活實踐課深受學生歡迎。
要保障好政策“落好地”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列為中小學生“必修課”,雖然廣受點讚,但也不乏擔憂。
南京一位不願透露校名的楊老師表示,一般學校的教學壓力都很大,能否不折不扣執行《綱要》要求是個問號。“我所了解的情況是,學校教學課時已經排得滿滿噹噹,如果增加綜合課程課時,勢必要減少某些學科課時,體育、藝術、音樂課程很有可能受到擠壓。”
“根據《綱要》設想,相當一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走出教室、走出學校,所謂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等等,這種打破空間界限的課程實施對學校裝備、校外資源的要求等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南京三中的吳老師擔憂説,現在學校組織春遊、秋遊都是慎之又慎,如果經常把綜合實踐活動課搬到校外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南京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徐良老師説,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已經建立了明確的課程標準,但合格的專任教師還較少,難免會影響實施。朱廣軍表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去探索和創造,高品質的師資培訓必不可少。
南京一位家長則表示:“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固然是好事,但他們都處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大部分孩子還是要通過中、高考往前走,怎麼平衡綜合實踐課程與文化課程的關係,是我們家長特別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