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保護引領 根植社會共治—— 我省探索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可複製經驗
企業家河長制、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電鍍行業邁向工業4.0時代,這是日前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常州武進區拿出的亮眼名片。
創建過程中,在江蘇省內先種好生態品質明顯的“試驗田”,對形成可供推廣的江蘇綠色發展模式意義深遠。與武進一樣,無錫宜興市也被納入江蘇省首批生態保護引領區試點。
在武進區湖塘鎮書記蔣金明看來, 生態保護引領區試點建設要紮根在成網連片的社會共治土壤中。2017年9月,湖塘鎮商會組織成立生態文明共建光彩基金,計劃每年籌資100萬元,用於該鎮轄區內水環境維護與治理。鎮上16條主要河道由24位企業家擔任河長。商會副會長余克認為,企業家河長治河,可以更好地促進企業以身作則,自覺治污,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
生態保護引領區試點建設重在示範引領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長效機制。在宜興市丁蜀鎮,一座“農業物聯網小鎮”破土而出,成為地方農業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步調相融合的典範之作。“原先這裡是一個養豬場,環境差、味道大、污染嚴重。”丁蜀鎮鎮長儲鑫透露,“取代養豬場建立物聯網小鎮後,周圍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拉動了旅遊經濟,發展了現代農業,吸引了科技人才,也增加了本地居民的經濟收入。”
《新華日報》記者梳理髮現,在此前發佈的《關於推進生態保護引領區和生態保護特區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建立特色綠色産業體系等六項基本任務列入計劃提綱。“基本任務既已列出,推進引領區建設的各項工作就怠慢不得。”江蘇省發改委副巡視員尹建慶認為,當務之急是分解原先提出的基本任務,擴充現有項目庫。
目前宜興和武進均已編制了引領區建設的初步方案。接下來,針對現有方案“再分解、再細化、再落地”並制定出分年度的行動計劃,是推進工作開展的重點。根據會議要求,兩個試點地區既要規劃好到2020年的總體“戰略”,又要謀劃出每一年要打的具體“戰役”。
會議同時強調引領區試點要將推進工程項目化,落實落細具體項目、擴充拓容現有項目庫。據介紹,現階段宜興已梳理出環境治理、綠色經濟發展和生態宜居建設三大類工程,投資額約217億元;武進排定了産業綠化、能源清潔、凈土潔食、生態保育等七大類工程,投資總額為20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