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鼓樓公園修繕中發現大量明代柱礎 再現古建築之美的“新鼓樓”春節前開放

施工中發現的明代柱礎。于潔塵 攝
最近,不少南京市民路過南京鼓樓公園時發現,大門緊閉的公園內正在進行全面施工。按照市區兩級政府的要求,省級文保建築—南京鼓樓的保護性修繕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過半。作為南京鼓樓區2017年150項重點工程之一的該項目,究竟是如何規劃施工的?南京日報記者日前走進公園施工現場,一探究竟。
天臺內“挖出”40多座明代柱礎
始建於1382年的鼓樓,是當時明朝都城建設的市中心標誌性建築,寬闊的道路可穿底層的“城門洞”而過。635歲的鼓樓此後歷經康熙皇帝登樓告誡官員、太平天國期間遭到損毀、民國時期紅色水泥砂漿抹墻等,與明代始建時的面貌已有較大改變。
本次修繕工程的設計方負責人、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國內知名的明代官式建築研究專家郭華瑜教授介紹,600多年前的施工設計圖早已無法查找,但隨著此次修繕工作的推進,大家卻不斷有驚喜的發現。
郭華瑜興奮地説:“我們發現,當年的鼓樓絕不是今天人們印象中的鼓樓。”2017年5月工程正式開工後,工作人員首先要徹底一塊塊剝離鼓樓外墻上斑駁的紅色涂層。經技術鑒定,紅色涂層達十多層,均有歷年來不斷涂刷留下的痕跡,最裏面一層就是中國傳統工藝製作的紅色涂層。而涂層裏則是標準的明代城磚,與明城墻所用磚塊一致。
最大的發現是40多座明代柱礎。在987平方米的城臺上,清走“雜質”後的地面中,驚現一米直徑的明代柱礎40多座。郭華瑜介紹:“柱礎又叫柱礎石,是中國古建築構件之一,用於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與臺基之間。通俗點説,這麼多柱礎的出現,説明當時的鼓樓二樓並非城臺,而是恢弘的建築。”何以見得“恢弘”?郭教授補充道:“柱礎直徑一米,在國內可排前十,北京故宮太和殿的柱礎也就是這個規格。”
修繕全程採用傳統工藝和材質
為了最大限度還原鼓樓的風貌,工程施工方選擇了江都古典園林建設公司,該公司具有國家古建築、文保施工、城市園林綠化等3個一級資質。公司副總經理薛興介紹,從工藝的處理到原材料的選擇,鼓樓公園的修繕工作均確保採用中國傳統技藝。
以鼓樓城墻磚為例,本次的修繕,逐一清理每塊墻磚時,一旦發現損壞深度超過5釐米者,即小心挖出舊磚塊,填進新磚。而新磚則全部請專門為南京明城墻修繕“供貨”的磚窯廠燒制,確保還原明城墻磚的質地和形態。
此外,在外墻紅色涂層的處理上,本次修繕的標準則“對標”北京故宮—墻面用傳統工藝抹上由石灰漿和麻鍬等混合而成的涂層,確保不易開裂,再用紅粉灰麵加水凝性石灰砂漿塗抹最外層。據悉,這一傳統工藝目前在南京尚無工程使用,國內僅有北京故宮採用。
鼓樓二樓、三樓的小開間建築上,之前存有約600平方米的彩繪墻面。施工中發現,這些彩繪經歷朝歷代的不斷改變,存在嚴重剝落和材質低劣的情況。本次修繕,施工方特別找到國內的彩繪和木雕大師,查閱明代古建築彩繪紋樣,逐一對比圖案和色彩,最終純手工繪製。其中,二樓建築外墻的木雕均採用香樟木質地進行手工雕刻,一塊木雕單價即超過兩萬元。
整治修繕後的公園春節前開放
鼓樓公園的修繕工程主要包括地基基礎加固、明代城臺的加固與修補、清代碑樓的全面修繕、景區及周邊環境的整治等,項目總體投資3542.75萬元。
鼓樓區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度,鼓樓公園主景區將於2018年春節前對外開放,因碑樓(鼓樓二樓)的油漆彩繪工程對溫濕度等天氣條件有嚴苛的要求,故城臺以上的開放時間將有相應的延遲。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中特別把鼓樓中軸線面朝鼓樓廣場一線鋪就了寬闊的觀景臺階,市民逐級登上臺階,即可直達鼓樓中央的“城門洞”。民清歷史照片中,鼓樓的這一地段是寬闊的馬路,可供交通運行。這一觀景臺階的鋪設,讓市民觀賞時,得以藉此“情景再現”鼓樓當年的風貌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