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紫金山峰會業界大咖共話産業合作願景 ——在融合中發展,在共贏中轉型

圖為參會嘉賓。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萍 攝

圖為參會嘉賓。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萍 攝

圖為參會嘉賓。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萍 攝

圖為開幕式現場。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萍 攝
正值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之際,11月6日,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在南京隆重開幕。論壇專題演講會上,來自兩岸的4位業界大咖聚焦“産業融合發展新形勢、新商機、新思路”,進行深入務實的探討交流。
突出智慧製造合作關鍵
新一代工業革命浪潮席捲而來,智慧製造受到世界各經濟體的高度關注。本屆論壇上,多位嘉賓的眼光不約而同聚焦這一領域。
能源石化裝備産業合作推進小組召集人傅成玉演講認為,智慧製造已成為機械行業發展趨勢,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都把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深度融合,作為發展戰略全力推進,以搶佔未來世界競爭制高點。“在能源石化領域,特別是在機械裝備智慧製造領域,兩岸還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巨大市場,需要合作開發,把握前所未有的新商機。”
權威預測表明,2016年至2025年,人工智能在財務、廣告領域的年複合增長率為63%,健康、農業以及製造業領域的年複合增長率為54%。鴻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説,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首先要推動傳統製造業向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工業物聯網平臺建立轉變。“推動工業物聯網的關鍵是打通企業內網絡,通過升級改造打通數據孤島,實現數據聯通。”他建議,峰會可以兩岸企業內網標準制訂為突破口,建立開放環境。他表示,在建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標杆,已在圖像辨識與顯微鏡修補領域推廣應用,使得一些工業機器具備自動修補的能力。未來不僅要把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應用在集團之內複製,更要協助廣大中小企業從傳統製造轉型成為工業物聯網企業。
“想法常常有,機會不常有。”傅成玉説,在機械裝備智慧製造領域,兩岸企業各有短長,以機床為例,台灣製造業有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但台灣市場規模小,發展受局限;大陸的智慧終端産品有規模,有産業功力,但大而不強。兩岸共同短板是都處於産業鏈的中低端。可以創新兩岸合作方式,按照産業集群發展模式開展機械裝備智慧製造合作,形成企業投資和産業基金相互合作的發展路徑,引進製造業與産品市場開發同步進行,優勢互補,聯手提升産業國際競爭力。
從供貨關係轉向構建産業鏈
30年攜手合作,兩岸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但客觀而言,這種合作不少還停留在貨物供求層面。業界權威認為,只有在融合中構建産業鏈,才能更好實現相互促進,提升産業競爭力。
資訊家電産業合作推動小組召集人、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認為,在當今這個完全競爭的全球化時代,挑戰與考驗無處不在。兩岸産業融合應有新的模式,從供貨關係轉變為構建産業鏈式形態,同步規劃市場發展策略,攜手進軍全球。特別在工業發展和合作方面,可以開展生産標準、檢驗驗證以及安全認證等方面合作。
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是網易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演講中表達的美好願望。他説,過去幾年走過看過很多國家的工廠,最大的感觸是兩岸製造業水準已超出想像,中國製造有能力創造自己的神話。“但大陸製造業存在同質化競爭激烈、創新投入不足問題,台灣製造業這方面有天生的優勢。同時大陸臺商80%是加工製造業,其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單打獨鬥式發展很累。”如果兩者有效對接,就可能互補短板。比如,網易嚴選模式裏台灣的企業只需專注于生産,其他推廣、銷售、售後服務等都交給嚴選,等於有更多空間去創新,去做差異化升級。
新消費中有合作新商機
有人突然倒地,打急救電話救護車到來,上了救護車施救,附近哪家醫院有急診床位等信息就傳了過來,同時病人的健康資料也及時傳給醫生,患者送到醫院迅速展開搶救治療。醫院裏,送藥由機器人完成。所有診療完成後,患者自己輸入相關信息就可出院……許勝雄用這個實例展現智慧城市的一個實際場景。
“全世界現有75億人口,到2100年會達112億。現在,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裏,他們消費了70%的能源。”許勝雄説,智慧城市構建已成為全球施政重點。全世界有1779個智慧城市在建,其中15個城市人口超過1500萬。智慧城市滿足民眾需求,提高他們的幸福感。未來産業和消費升級都會帶來新機遇。希望兩岸企業抓住5G時代物聯網和通信聯繫更為方便的機遇,促進智慧城市生態鏈共同融合,有效創新服務生態系統。
丁磊認為,能不能跟著時代走,跟著國運走,成為時代需要的企業,是所有兩岸企業家都要思考的問題。台灣除了傳統手工藝,現代製造業也領先全球,蘋果手機三個最核心的生産環節都由台灣企業完成。但很多台灣企業來大陸做電商和零售,卻都賺不到錢。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品市場,零售總額相當於台灣的37倍。目前大陸消費群體正從追求怎麼買得到轉向怎樣買到更好更有品位的産品。隨著這種新消費群體對商品要求的不斷提高,品質消費供給側缺口越來越大。把最有品質的消費者留在國內,讓優秀製造業率先為中國消費者服務,這是最適合的製造業轉型策略。在這個領域,兩岸企業合作空間巨大,期待攜手推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