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營大陸台資企業産品展銷會—在大陸“跑道”上更快奔跑
2017年恰逢兩岸開啟民間交流30年。在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期間,首屆大陸台資企業産品展銷會11月7日在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700家台資企業進場,對外展示他們在大陸創業、發展、升級的軌跡,描畫下一輪發展藍圖。在大陸這個“跑道”上,他們更快地奔跑。
在江蘇復刻“眷村”一條街,守住當年的記憶
低矮的竹籬笆,隔開一戶戶水泥磚土屋;斑駁的大門上,春聯寫著“想當年白山黑水轉戰,到如今當街陋巷賣面”;熱河路上,“自強新村”的指示牌把人們引入當年的“眷村”……在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推動下,1950年的台灣眷村舊景複製到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展覽現場。
觀眾走進“眷村”,理髮店、電影海報,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當年的生活點滴。最讓觀眾動情的是“遷臺曆史記憶庫”圖文展,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串起老兵們的生命記憶。黑白照片記錄著一次母親節活動,台灣街頭,老兵們穿著“想家”的T恤衫,舉著“媽媽,我好想念你”、“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標語,未語淚先流。
2017年,在基金會成立三十週年之際,基金會還將在江蘇揚州規劃一條2.7公里的“空中文創影視一條街”,首期800米大街的主題是眷村文化,讓正在消失的眷村在江蘇重現,反映兩岸本是一家親的歷史事實。
一粒麻薯起家,打破界限路越走越寬
元祖集團董事長張秀琬外貌溫婉,説話輕言細語,外人很難把這個台灣女子和烘焙界大佬扯上關係。南京日報記者看到她時,她正親切招呼觀眾們試吃台灣的脆柿子、番石榴等特色水果。
1981年,張秀琬靠“一粒麻薯”在台灣起家,1993年進入大陸市場上海,1995年成立江蘇分公司。
瞄準大陸顧客消費升級的趨勢,她嘗試“跨界”,將台灣水果引進元祖專賣店,開了烘培店賣水果的先河。近年來,元祖水果的年銷售增幅超過50%。“我們發現大家很喜歡台灣水果,於是和台灣屏東等地的果園達成合作,一年四季,台灣當季水果直供大陸,從採摘到進入大陸倉庫只要72小時。”張秀琬説。
2017年中秋節,南京元祖賣出了10萬盒台灣柚。其實,中秋吃柚子是台灣老百姓的習俗,柚諧音“佑”。一個個柚子禮盒接通了大陸和台灣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工業人”轉型于山水之間,栽下綠樹留後人
15平方公里,17年,6200多個日子——銀杏湖生態園掌門人林銘田用汗水在南京打造了一個幸福樂園。
1992年,在新一波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浪潮中,林銘田乘上了赴大陸觀光的飛機,這是他第一次跨過海峽。林銘田在台灣從事衛星天線製造,他的中衛南京公司也成為江寧的第一批台資企業。但由於衛星天線涉及無線電産品的保密管理,産品審批被否定,他將目光轉向了自然山水。
2003年10月,銀杏湖18洞標準高爾夫球場建成投入運營。2006年元旦,銀杏湖樂園生態景區對外運營。2016年,銀杏湖生態景區對外開放。
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年,台資企業在南京、江蘇“寫”下這樣兩組數據:自1988年第一家台資企業落戶,截至2016年,南京已累計批准台資項目3070個,實際使用境外資本規模在來寧投資境外來源地位居第二;截至今年10月底,江蘇已有大陸上市臺企10家,數量列大陸第一,一批台資企業從弱小走向強盛。就像COCO奶茶、克裏斯汀麵包、鮮芋仙等深深滲透大陸人生活一樣,台資企業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