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高淳區遊子山農田秋收場景
南京市人均耕地僅有0.45畝,耕地後備資源異常緊缺,耕地保護工作尤為重要。近年來,南京以耕地建設性保護為主線,在建設中佔補平衡,達到管控保護要求;在建設中提升品質,體現激勵保護成效,在建設中美化環境,增厚生態保護基底,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更廣闊的“舞臺”上,謀劃和推動耕地保護工作,構建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國土工作新格局。
以建設性耕地保護推動全市資源管理水準提升。通過建章立制、優化空間、創新載體等方式, 2012年以來累計完成各類土地整治項目116.68萬畝,新增耕地8.61萬畝,形成佔補平衡指標3.85萬畝;劃定了292.82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面實現了落地到戶、上圖入庫;探索建設智慧耕地平臺,耕地和土地整治信息全部納入國土資源“一張圖”,實現耕地保護管理智慧化和現代化。
以建設性耕地保護推動全市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2012年以來共建成167萬畝高標準農田,落實了792宗3945畝設施農用地,通過土地綜合整治,盤活了4.93萬畝農村建設用地,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劃定,確定了4545平方公里城市發展剛性管控區。
以建設性耕地保護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做好“加減乘除”,連續三年累計發放超過20億元的耕地保護補貼,惠及50余萬農戶;解決農民後顧之憂,托底保證整治後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收益;提高農民的就業和財産收入,促使補貼資金釋放富農乘數效應;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做好破除農村土地資源價值顯化障礙的“除法”,放大農民資産價值。今年南京市出臺了《關於整合涉農資金連片推進農村耕地品質提升的意見》,由國土部門牽頭,整合涉農項目與資金,力爭“十三五”期間連片推進不少於65萬畝的耕地品質提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