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開發區的曠視科技內,工作人員正在測試人臉識別系統。 馮芃 攝

智慧製造在南京
傳説中的“天眼”如今已真實存在。通過智慧攝像頭和人臉識別技術,“天眼”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鎖定目標,甚至幫助公安機關抓獲逃犯。11月12日,南京日報記者走進位於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曠視科技公司,體驗人工智能的神奇應用。
一進門,南京日報記者的臉部圖像就顯示在一面大螢幕上,被標識為“陌生人”。“只需幾秒鐘,系統已經對你的臉部進行了精準識別,如果系統設置過不讓陌生人闖入,那你就走不進這個大門。”曠視科技的研究人員介紹,曠視成熟的人臉識別技術及其自主研發的人像抓取設備,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落地應用。
“我們的技術使城市路面上的安防攝像頭,變成了能夠識別每一張人臉的智慧機器人。前段時間,一名逃犯在某市街頭出現,其頭像只在‘天眼’攝像頭出現了3秒鐘,25分鐘後就被警方抓獲。”研究人員介紹,以前公安部門想在海量視頻中提取有效線索,要耗費大量人力。曠視“天眼”已經強大到每秒30幀抓取、每幀最多抓拍人臉照片100張以上,在它的面前,一切將“無所遁形”。
2011年成立的北京曠視(Face++)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計算機視覺為核心的人工智能企業,其在南京開發區設立的全資子公司,2017年4月正式落戶,如今已擁有150多名員工,近期開始籌備的曠視南京研究院,將與北京、美國西雅圖研究院聯手開展一系列平行研究,共同攻克更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課題。“目前,我們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為不少金融機構和共享交通企業提供了刷臉支付、遠程身份核驗等應用。今後我們的研究方向還將拓展到車輛識別、文字識別等新領域。”曠視科技南京研究院負責人魏秀參介紹。
與曠視科技位於同一幢辦公樓內的地平線機器人,也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11月12日南京日報記者走進地平線機器人的聲學實驗室,這裡正在開展機器“語音識別”方面的實驗。站在三五米之外,對著一台空調説出開機、關機、溫度調到××℃等指令,或是向四處亂“跑”的掃地機器人發出不同指令,這些機器都能非常“聽話”地執行。
“我們正在研發的這款空調智慧控制系統,已經可以實現手勢控制。我們還與車企合作開發了無人駕駛系統,車輛可自主識別路上行人、車輛、車道線和交通標誌,在危險發生前做出判斷、及時預警。”地平線機器人軟體研發總監李育國説,“目前,地平線已為超過1000種設備裝上了‘聰明的大腦’,很多産品已經實現量産。”
南京研發中心是地平線機器人除北京總部之外,在國內城市設立的首個研發中心,成立不到一年,已有近百名研發人員。“選擇南京,是看中了這裡的人才資源。”李育國説。曠視科技的落戶亦是如此。“南京不少高校擁有人工智能領域強大的科研實力,每年都有不少相關領域的畢業生。再加上開發區初步形成的人工智能産業集群,所以,我們也來了!”魏秀參説。
作為智慧製造産業鏈的延伸,南京市近年來逐步在語音識別、智慧家居、機器學習等領域出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領先企業,南京開發區更是快人一步,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産業集聚。
南京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沈吟龍介紹,目前落戶園區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已超過55家,現有研發人員超過3000人,引育人工智能領軍人才超過30名,人工智能企業年度營收超過52億元。前不久開發區發佈了推動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一攬子行動計劃,希望到2020年集聚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300名,集聚和培育龍頭骨幹企業250家,建成國際知名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産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