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水北調東線七成泵站採用“江大技術” 我省流體技研所成果轉化率超八成
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産業,流體工程裝備是一個國家技術經濟實力和工業化水準的重要標誌。11月12日,由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鎮江新區管委會、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鎮江)先進流體工程裝備技術轉移大會”在江蘇大學舉行。本次大會聚集了中外行業主流研究院所和企業,通過主題報告、技術推介、成果發佈和技術交流等多種形式,打造成為業界尋找項目、成果對接、項目合作、探討産業發展模式的服務新平臺。
據江蘇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流體工程裝備技術研究所所長袁壽其介紹,流體工程裝備現已廣泛應用於水利、石化、電力、市政、環保、航空航天、國防、冶金、礦山等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可以説,凡是有液體流動的地方,幾乎都有流體裝備在工作。在《國務院關於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的若干重點領域中,大型成套裝備涉及很多流體工程裝備産業關鍵産品和關鍵技術,因此我國的流體工程裝備製造業任重道遠,發展前景廣闊。
《江蘇經濟報》記者了解到,依託江蘇大學國家水泵工程及系統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流體工程裝備技術研究所,在我國該領域的創新研發和成果轉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蘇大學流體中心主任、流體研究院院長袁建平告訴《江蘇經濟報》記者,該校在流體機械領域已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 項,其中“高效離心泵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和“新型低能耗多功能節水灌溉裝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連獲2014年、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令人振奮的是,歷年來的科研成果,80%以上已成功轉化為生産力——研究所已與國內外1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開發新産品400余種,在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國內外重大工程上廣泛應用。譬如應用多工況設計技術成功開發了核電上充泵、餘熱排出泵模型;研製的大型煙氣脫硫吸收塔循環泵成功應用於雲南滇東等火電廠;自主研製的大型海水淡化用高壓泵應用於六橫萬噸級示範工程;研製的軸(混)流泵模型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上的應用超過70%,“我們技術提供的效率已經比國外高出2%,過去大型工程泵站項目被國外技術壟斷,現在連德國KSB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也是採用我們的技術參與南水北調工程而中的標。” 袁建平自豪地説。
在國防軍工領域,該研究所也大展拳腳,不僅將高效離心泵技術應用在航母艦隻,還研發出了用於某型導彈冷卻系統核心的磁力泵,在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完全替代了從烏克蘭進口的産品。軍工産品可靠性非常重要,為此研究所曾將採用了F50石墨新材料的模型泵,在學校恒溫實驗室按照野外嚴苛條件,連續8400小時不間斷實驗,在8000-10000r/min高轉速下,沒有一滴液體泄漏。
在助力地方産業升級上該研究所也不遺餘力。目前江蘇規模以上泵企業約500家,年營業收入約430億元,與江大合作開發的産品與技術市場佔有率達到了70%。袁壽其表示,研究所將繼續促進創新鏈、資本鏈和産業鏈的深度融合,引領流體工程裝備産業的快速發展和産業升級,吸引海內外創新科研成果在江蘇省轉化落地,促進江蘇乃至全國流體工程裝備行業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