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十九大精神在江蘇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③
“十九大報告為‘三農’工作描繪了藍圖,指明瞭方向。”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談到學習十九大報告的體會時説,報告第一次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第一次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第一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七大戰略’之一寫入黨章總則,這是史無前例的。”
穩農安農,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作為經濟大省和農業大省的江蘇,如何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吳沛良説,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三農”工作,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指示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兩聚一高”決策部署,凝心聚力,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培育新業態、拓展新模式、營造新氛圍、建立新機制、拓寬新渠道,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産業興旺,而農業現代化則是産業興旺的基礎。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高郵市高郵鎮新民村種糧大戶譚國勳説,這幾年農村人口變化太大,土地確權了,可誰知道二輪承包期滿後會不會有變化呢?現在有了新政策,大家心裏踏實了,土地流轉就會更穩,可以放心大膽加大投入。
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啟動早、發展快,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格局在全國較早形成並不斷完善。省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處長杜海蓉説,截至去年底,全省承包土地流轉面積超過3000萬畝,60%的承包地發生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農業部門將積極培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土地經營權更多地通過公開市場流轉;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依法依規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鼓勵採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多种經營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引導新型經營主體之間、新型經營主體與承包農戶之間相互融合,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創新業態,産業融合求發展
沭陽縣顏集鎮堰下村是遠近聞名的花木專業村,也是“互聯網+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村黨支部書記李彥春介紹,除了本村1080畝土地,全村860戶在周邊租地1萬畝,全部種花木。全村開出1000多個網店賣花木,年銷售額最多的逾千萬元,村上快遞公司有16家。
“學習十九大報告後,我們的信心更足了,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李彥春説,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村裏準備通過兩個途徑開拓新市場:到西北租地種花木。最近已有8個大戶到陜西、新疆等地租地辦苗圃試種苗木,並承包綠化工程;開拓北京等大城市家庭綠化服務市場,瞄準中高收入家庭,通過網上花木品種和庭園綠化設計展示吸引客戶,提供花木種植、設計、修剪、管護等全程系列服務。
省農委發展計劃處副處長楊曼説,江蘇農業現代化水準走在全國前列,據農業部監測,江蘇去年成為首個現代農業示範區全部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水準的省份。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解決好發展品質的問題,下決心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深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突出抓好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增強群眾獲得感,打造農業綠色發展的“江蘇形象”。其次要解決好發展動力問題。大力培育農村新産業新業態。以互聯網帶動“加二連三”,以文化創意帶動“隔二連三”,以加工業帶動“接二連三”,推進優勢特色産業集聚,打造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新格局,使農村産業更加繁榮興旺。
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人們不惜代價毀林毀草開荒種糧,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以獲取高産,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如今,人們對於農村的要求,不僅要提供充足、安全的農産品,而且要提供清潔的空氣、恬靜的田園風光等生態産品,還要提供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産品,而這些都離不開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因此,鄉村振興要解決好農業空間佈局問題,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生産、生態、生活功能,優化不同區域農業功能佈局,突出農業生態生活功能,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休閒農業,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實現交融互動共振。
産權改革,讓農民錢包鼓起來
蘇州市吳中區是我省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也是全國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29個試點縣之一。木瀆鎮香溪社區書記許春華介紹,社區股份合作社年年給村民發“大紅包”,去年人均現金分紅1.31萬元、戶均逾3.28萬元,是蘇州集體股份合作社分紅最高的村(社區)。
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産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的要求,香溪社區準備走出去發展,到鎮外跨區域收購民營企業,解決本地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退二優二”,讓能耗相對較高、效益較低的木制品加工等企業退出去,把低耗高效的高新技術企業引進來,實現産業優化升級。同時,把單層廠房變成3-5層廠房,實現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單位土地産出率。
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黃挺介紹,我省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起步早、發展快、基礎好,全省完成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居)達7110個,實現設區市全覆蓋,量化資産近710億元,分紅總額超過100億元。
下一步,我省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全面開展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通過推進集體資産折股量化到戶,改變過去因集體資産産權歸屬不清、權責不明、分配不公開等問題帶來的“人人有份、人人沒份”的狀況,形成既體現集體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
推進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讓農民從改革中更多得益;
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積極開闢資産租賃、企業股份、農業開發、生産服務、聯合發展等多種發展路徑,推進農村産業融合。對集體經濟實力較強、資産運營相對成熟的地區,鼓勵通過抱團發展、與各類經濟實體聯合合作、探索聘用職業經理人、實行公司化、集團化管理等多種方式,創新集體資産運營機制,提高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水準。
“鄉村振興,最後的落腳點是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環境越來越優美,生活越來越美好。”黃挺説,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這得益於黨和政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採取一系列惠民措施,讓農民收入渠道越來越多元。“農民生活好了,幹勁足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才會生機勃勃。”(朱新法 吳 瓊 鄒建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