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1月17日是世界早産兒日 “迷你寶寶”需特別醫護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産兒日。早産兒未足月出生,從胎齡和體重上來看屬於“迷你寶寶”。作為江蘇省首批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平均每年轉運搶救1500余名危重兒,其中多數為早産兒。
早産兒是指胎齡<37周、體重<2.5千克的新生兒,美國婦産學會對早産兒的最新界定是選擇性剖宮産、胎齡<39周的新生兒。他們不僅長相稚嫩,臟器發育也不成熟。中大醫院兒科主任喬立興説,高齡産婦、試管嬰兒增多,妊娠並發癥、多次流産史、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帶來早産兒的增多。“我們搶救的患兒中最多的是早産兒(胎齡28-37周),隨著醫學的進步,存活的早産兒也突破書面的定義,23-25周的都有。”
早産兒未足月就出生,機體還未發育完全,相對於足月生産的寶寶更容易被並發癥纏身,常常會發生呼吸窘迫、窒息、肺部發育不全、神經系統異常、發育遲緩、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敗血症等重症疾病。因此,醫護人員須在第一時間作出判斷,給予有效治療,甚至要一天十幾次緊急搶救。比如感染的患者通常會發熱、體溫波動,但早産兒感染可能就是吃奶差一些,反應慢一些;顱內出血的早産兒並非都會出現驚厥,而是表現為呼吸暫停……這就需要兒科醫生“慧眼識病”,嚴密監測,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