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緊扣“以人民為中心”——規劃好不好,百姓感受説了算
作為長三角規劃中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將如何呈現更高的居住品質和城市價值?11月22日,南京市規劃局通報了開始實施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到2035年),未來南京對老城人口密度實施更嚴格控制,人文綠都風貌更加彰顯,公共服務更趨“均好”,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
開發更嚴控:老城嚴禁新建大型商辦項目
從“一城三區”到“一主三副”,南京是國內最早通過新建副城疏散老城功能和人口的城市之一:東山現已發展為百萬人口級的副城,仙林高端生活配套齊全,江北新區建設開始破題。然而,由於南京主城服務功能強大,對周邊城市和郊區的吸引力很強,城市人口總量增長較快(2016年已達827萬),老城人口雖增速放緩,但絕對數仍在增加。
統計顯示,南京老城人口密度已達3.97萬人/平方公里,高於北京、上海三環內的人口密度,給交通、環境、居住品質的提升帶來很大挑戰,城市更新難度加大,公共服務水準有待提高。
降低老城人口密度,抓手是有序疏解老城功能,同時強化副城新區的産業、生活配套,通過“此消彼長”疏散老城人口。總體規劃建議,老城更新改造中實行“四禁止”:禁止新建大型辦公商業項目,禁止新建居住項目,禁止新建擴建綜合性醫療機構,禁止擴建優質教育資源。在義務教育服務半徑達標條件下禁止新建中小學校,近兩年南京市中醫院遷往南部新城、南京市兒童醫院設立河西分院,以及金鷹世界近日亮相河西,都是踐行這一規劃思想的“重磅舉措”。
特色更彰顯:建設世界級鄉村田園區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和生態園林城市保護要求,南京完成了歷史建築、重要近現代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一般歷史地段文物紫線、城市紫線的劃定,實施了城墻本地維修和環境整治,推進門東、門西、頤和路公館區文化街區及下關濱江、復成新村等歷史風貌區保護,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林地等禁止建設區和生態廊道得到很好的控制保護。
梳理南京歷史文脈和山水資源,南京今後將著重保護“一山、多湖園、三軸、三城墻”古都格局:一山,即紫金山;三園四湖,即獅子山公園、古林公園、清涼山公園和玄武湖、莫愁湖、南湖、白鷺湖;三軸線,即明城軸線、南唐軸線和民國軸線;三城墻,即明宮城墻、明都城郭和明外郭。同時構建長江、秦淮河T型魅力發展軸,長江以山水形勝、時代風貌、國際品質打造生態文明示範帶,秦淮河以詩畫長卷、魅力水岸、田園長廊塑造百里人文畫卷。
美麗鄉村,是南京城鄉統籌發展中近年來“新挖掘的價值”,也是建設中最亮眼的成就之一。以江寧“五朵金花”、浦口“八小珍珠”和高淳國際慢城為代表的南京美麗鄉村群落,成為南京最亮麗的名片。規劃依託南京“特大城市”的都市優勢,和山、水、林、田、湖的空間優勢,建設世界級鄉村田園區,探索鄉村振興的南京模式——近郊,山水融入城市;遠郊,鄉村隱于田園。
城市更宜居:以百姓感受代替冰冷指標
評價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有一套沿用若干年的規劃指標體系,譬如人均綠地率、千人醫療機構衛生機構床位數、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道路網密度等。這套指標體系總體上反映了城市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的發展水準,但是“平均數”未必代表“大多數”,在老城和新區之間、居民就近享受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平衡。南京在提高“平均數”的同時,還將努力提高公共服務的“均衡性”“貼近性”。
譬如,在反映醫療發展水準指標方面,大城市的大醫院眾多、醫療技術發達,“千人擁有床位數”普遍較高,但市民依然感覺看病難、看病貴,原因就在於滿足市民基本醫療需求的社區衛生中心建設還有很多欠賬、覆蓋率不高;再如,南京山水城林相融、梧桐大道壯觀,人均綠地率達15平方米,但老城區、老小區遊園綠地面積還不夠,一座紫金山拉高了整座城市的人均綠地率,老城區“被平均”了。
“南京接下來的發展,就是要解決這種不平衡、‘被平均’的問題,用百姓感受代替冷冰冰的指標,將南京建成一座更有溫度的城市。”南京市規劃局總規處副處長羅海明説,城市規劃做得好不好,最終要靠居民滿意度來衡量,新一輪總規修編將把人的需要和全面發展作為重要考量,構建5—10—15分鐘三個生活圈,配置相應的遊園綠地、健身場所、醫療衛生設施和社區服務中心,注重支路網和慢車道建設,創造宜居宜業、安全舒適的空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