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翻譯學者在寧探討“文化走出去” 講好中國故事亟需提高話語水準
中國思想文化如何走出國門,“中國關鍵詞”如何打造?第三屆“面向翻譯的術語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南京大學召開。與會專家認為,漢語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不再是過去的吸收性語言,構建對外傳播的中國話語體系,翻譯家應學講“中國故事”,建立統一的術語翻譯標準。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裴亞軍説,從明末清初,我們開始大量吸收外來的科技詞語,如今我們作為科技大國,如何將自己的科技成果的概念進行消化,促進全球科技交流和發展,讓民族語言佔據科技制高點,是擺在面前的緊要任務。“最近我們剛為元素週期表四個新元素進行中文命名,漢字選用和新造都要符合中國語言文化的思維方式,此外,我們古代科技文化,比如説陰陽、周易、黃帝內經,都需要突破文化的瓶頸和障礙,形成統一的術語翻譯標準。”
教育部語用所研究員馮志偉教授認為,正如“中國夢”“不忘初心”等新詞已經走入世界視野,話語體系承載著一個民族國家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傳統文化作品的翻譯和傳播方式還飽含爭議,海外譯者對中國作品進行刪減改寫,曲解、誤譯中國文化之處比比皆是。比如《紅樓夢》目前有3個影響較大的英語版本,但基本是“改寫”了小説,把一些中國民俗換成了外國文化的詞彙。莫言作品的譯者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對莫言原作進行大膽刪改,迎合了西方讀者的閱讀趣味,這固然説明瞭譯者的功勞,但也需要進行冷靜分析。“如何既讓西方讀者讀懂和接受,又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而不是迎合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國’,一味屈從或歸順西方的閱讀習慣。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和提高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魏向清教授説,譯者只有深植中國文化,全面理解後才有可能再現和傳遞原作的精神純度,真正使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