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報《揭秘小氣候對生態環境影響大》一文引關注 中科院專家調研江淮分水嶺現象
11月2日,南京日報刊登的《揭秘小氣候對生態環境影響大》一文,報道了南京六合區供銷合作總社綜合科科長楊念發蹲守鄉村兩年,探尋江淮分水嶺現象,引起中科院相關專家關注。11月23日,8位專家前往南京六合進行現場調研。
11月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的8位專家,在南京六合區冶山街道白雲山社區詳細了解了江淮分水嶺現象,針對楊念發提出的“江淮分水嶺沿線病蟲害少、種植秈稻無需打農藥、蚊蟲少”等現象,進行了詳細了解。隨後,專家們又先後前往冶山街道東王社區劉莊組、冶山社區前靳組、南楊水庫、唐公山水庫,分別提取了水、土壤的樣本,帶回南京進一步研究和分析。
專家指出,現有關於六合一帶土壤、水源方面的數據較薄弱,且年代已久,對於科學研究而言,尚不足以分析這一現象的成因。土壤裏有沒有特殊微量元素、土壤的肥沃程度如何、養分是否平衡、農産品長勢等信息,都需要進一步了解。冶山一帶1000多年的開礦史,對這一現象有沒有影響,也需要數據分析和支撐。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忠佩表示,他們將進行定點觀測,並從秈米的口感、長勢甚至稻稈的粗細程度、施肥方式進行對比。此外,土壤中的養分、PH值、氮磷鉀等元素的含量等,也需要分析比較,才能得出更合理科學的結論。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薛濱告訴記者,江淮分水嶺現象值得研究。這一現象的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還是多年來當地村民在種植中施肥等人為原因造成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次調研後,除了對土壤、水等進行抽樣調查分析,還將根據取樣檢測的數據,提出下一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