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新的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美麗’,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首次被寫入了我們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凸顯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江蘇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濛濛説,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對於經濟結構較重的江蘇而言,轉變發展方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首要任務。
理念轉變,迎接“兩山”和諧新時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的落筆旗幟鮮明。
“我們小時候的藍天白雲、清水綠草又回來了。”走到長江邊,十九大代表、張家港市長江村黨委書記鬱霞秋忍不住感慨。作為蘇南鄉鎮發展的親歷者,她見證了發展理念在近幾十年中的悄然轉變: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從“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再到如今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專家黃承粱細繹説:“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重心在金山銀山、在發展;“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重心在綠水青山、在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心在和諧、共生,核心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通過現代化的綠色産業體系實現國民經濟的綠色化,標誌著“生態紀元”時代正在到來。
新理念日漸深入人心,成為加快推動綠色發展變革的“引擎”。
“宿遷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我們要實現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的‘三個轉變’,把宿遷的發展轉換到綠色發展的軌道上來。”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介紹,宿遷把“生態立市”作為第一發展戰略,著力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不為發展速度的快慢而糾結,不為排名先後而焦慮,推動“結構變輕、模式變綠、品質變優”,努力繪就“美麗中國”的宿遷畫卷。
連雲港市正在産業園區的整合上做減法,在生態保護和發展綠色産業上做加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解決發展不充分這個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發展層次、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連雲港市委書記楊省世説,踐行新發展理念,再也不能做拼資源環境的“無知者”、低端産業梯度轉移的“受害者”、落後産能的“承接者”,對連雲港來説,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成為綠色發展的“引領者”。
“減”“加”並舉,開闢綠色發展新天地
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對江蘇省來説,必須繼續做好減法和加法。
減法,重點是“減煤減化”。江蘇火電發電量、鋼鐵、水泥産量均居全國前三,化學纖維産量佔全國的30%,煤炭消費總量位居全國前列。面對環境容量超載、環境負擔過重的客觀現實,做好減法是必然選擇。
位於無錫東港鎮的紅豆熱電廠,目前肩負著紅豆集團內部企業生産供熱和供電任務,並向東港鎮部分企業和商業、民用建築供熱。該熱電廠原有的兩台鍋爐是2004年建設的,熱效率較低且不能適應熱負荷增長需求。2017年,該廠淘汰了原來的兩台舊鍋爐,改建高溫高壓的流化床鍋爐,改造後每年可減少5000噸標煤。
2016年底,江蘇省委、省政府抓住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契機,緊盯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啟動實施了“263”專項行動。不到一年時間,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省規上企業煤炭消費量同比減少605萬噸,累計關閉化工企業1223家,集中整治116條城市黑臭水體,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超過1萬家,完成VOCS治理工程3347項,新增危廢安全處置能力18.5萬噸。
以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為代表的 “加法”,在各地也做得風生水起。
近日,蘇州不少企業收到了一份特別的“體檢表”。根據畝均稅收、污染排放等情況評分,排名後5%的企業將被列為限制發展企業。這些企業要麼自己搞技術改造升級,要麼逐漸會被差別化的水電氣、排污權等價格機制淘汰。這張“體檢表”將逐步推廣到全市11萬家工業企業。
在推動發展的動能轉換中,蘇州2017年將迎來一個標誌性轉捩點:新興産業佔比將超過50%——這是蘇州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也是江蘇轉型發展的最佳縮影。
重點突破,探尋融合共生新模式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如何更好地融合共生?率先發展的江蘇一直在思索。尋找部分區域實現重點突破,成為路徑選擇之一。 9月15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興化、淮安召開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現場推進會。這也意味著,作為“1+3”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淮生態經濟區”在江蘇發展的新棋局上鏗鏘落子。
江淮生態經濟區地處江蘇北部,包括洪澤湖流域的淮安和宿遷全域以及裏下河地區的興化、高郵、寶應、建湖、阜寧5個縣(市)。 這一全新的生態經濟佈局,把生態環境定位於“資源”和“資産”,對江蘇省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産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江蘇省為江淮生態經濟區確定了若干硬性指標,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有效控制空間開發強度、地區單位GDP能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産品比例、特色旅遊産業收入增長率等等。這些重要指標無一不是圍繞“保護自然資源、償還生態欠賬”確定的。不僅如此,江蘇省委省政府還提出要通過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向其他地區輸送凈水、釋放氧氣”。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一膾炙人口的名句,描繪出江南魚米之鄉的美麗畫面。宜興、武進,地處江蘇太湖上游沿湖地區,是太湖生態保護圈中的重要節點。兩地經濟發達、自然稟賦優越。2016年底,江蘇省委、省政府賦予這兩地全省生態保護引領區試點的特殊使命。
生態保護引領區,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參照,在敢於先行先試的江蘇人眼中,這就是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本,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
宜興、武進是江蘇民營經濟最活躍的縣區之一,宜興的化工産業,武進的紡織面料、強化木地板等産業,給當地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宜興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前十,武進則是全國百強區第三。但同時,這些産業的快速發展,也給當地的環境品質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為此,兩地在試點中正在探索一系列創新做法。
2017年是江蘇正式拉開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元年。江蘇省副省長藍紹敏表示,引領區建設是一項創新工作,只能積極探索,不斷完善。試點地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貫徹十九大精神,通過科學謀劃,開創新格局、拿出新舉措,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千方百計破解難題。
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幅更加美好富足的“美麗江蘇”新長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