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1家新型研發機構用全新方式將科研人才和創新成果推向市場 企業化運作 人才團隊佔大股
11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與南京高淳高新區簽約,將共同打造南京健康産業研究院。“與以往研究院不同,研究團隊價值實現的方式不是單純拿工資,而是股權激勵。”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南京健康研究院院長葉繼術説。
當天,南京市舉行“兩落地一融合”第一批項目(新型研發機構)簽約儀式,南京市與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包括南京健康産業研究院在內共31個新型研發機構簽約。這也是9月29日南京市正式啟動“兩落地一融合”工作以來的首次成果展示。
31家新型研發機構具備六要素
這是一場特殊的簽約儀式。沒有動輒幾百億元的大項目,卻有著遠比金額更重要的意義。
南京“兩落地一融合”推進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簽約共建的31家新型研發機構,運營公司均具備領取營業執照的條件。在産業領域上,他們圍繞南京4+4+1主導産業發展,依託高校院所國家級科研平臺,以新的機制體制,集聚高端人才,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
與傳統研發機構相比,新型研發機構均是以多主體方式投資、多樣化模式組建、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化模式運作,集高技術研發與産業化為一體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創新機構。具體來説具備六要素,一是必須依託高水準的學術平臺,技術要國內領先。二是平臺成果必須可以産業化,具有一定市場需求。三是必須通過多元所有、混合所有制形式組建企業化公司。四是必鬚髮揮團隊的作用,突出人才團隊價值,團隊要佔大股。五是必須為團隊引進配置社會資本,既可以在股份層面上引進,也可以作為公司層面引進。六是政府必須幫助開拓市場,提供服務。
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市將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強化支持保障,共建更多新型研發機構,把市場的力量發揮出來,把體制機制的活力激發出來,讓技術成果在短時間內走向市場。
以股權激勵為核心的創業導向和薪酬制度
新型研發機構的要素之一是依託高水準的學術平臺。
此次簽約的31個項目,17家合作高校是在寧高校,14家是外地高校,以中科院、清華、浙大為主。
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介紹,南京市啟動“兩落地一融合”工作,是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舉措,是把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新定位,是以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地方産業升級的新佈局,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幹事創業的激情與謀求發展的擔當,作為高校院所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激勵。
楊忠説,自9月29日“兩落地一融合”工作啟動以來,市、區領導主動走進南大洽談合作。這次簽約的首批新型研發機構中,南京大學將與棲霞區、建鄴區、江寧區、溧水區、江北新區共建6個研究院,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環境工程、生物醫藥等多個産業,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開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度型的戰略合作。
“新型研發機構,系統運行與技術轉化的效率是關鍵。”葉繼術介紹,此次簽約共建的南京健康産業研究院,將完全按照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在人事管理上,實行全員企業化管理,實行以股權激勵為核心的創業導向和薪酬制度,“我們只要實現價值夢想和創富夢想的人,不鼓勵只想擁有長久穩定工作崗位的人。”
德國微系統感測器研究院院長陳立新與江寧開發區簽約,將共建江蘇MEMS智慧感測器研究院,“研究了20年了,希望這個成果能在南京開花結果。”陳立新説。
園區服務轉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熟地”
“兩落地一融合”,各區、園區是主陣地、主戰場。31個簽約項目中,共建方之一就是南京市各區和園區。
“‘兩落地一融合’,是市委著眼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和‘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江北新區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全省未來創新策源地、引領區和重要增長極的重要抓手。”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説,上周,東南大學江北新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這次新區又分別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四川大學、南京大學等5家知名高校院所簽約,在新材料、生物制藥等領域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隨著這些成果落地,將推動新區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共建期滿後,新區將退出研究院股份,並由技術團隊享有優先購置權。通過市場手段,充分調動高校院所、核心團隊及社會資本等積極性,平衡各方利益,最終實現多方共贏。
因為和南理工比鄰,白下高新園區早就和其開展合作,共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等一批載體,一大批南理工科研成果也在園區順利産業化。這次簽約儀式上,白下高新園區和南理工簽約聯合共建南理工VR研究院。
“原來我們和南理工的合作模式是政校結合,側重於載體建設,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對企業需求的敏感度並不高。而這次簽約共建的南理工VR研究院,將完全按照新型研發機構打造。”白下高新園區管委會主任於朝勇介紹,目前,研究院已經明確場地,下一步裝修後交付,通過市場化模式,將南理工的技術、團隊導入園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其中,研發團隊佔股51%,極大激勵了研發人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