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全國率先開展,成我省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品牌 ——八禮四儀, 讓江蘇孩子更優雅
2014年春季學期,江蘇在全省1700萬未成年人中開展以“八禮四儀”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四年過去,“八禮四儀”養成教育已成為江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品牌,在全國産生良好反響和示範效應,並被中宣部評為十八大以來宣傳工作創新案例。
禮貌是後天習得,教學要遵循規律
就在前幾天,連雲港解放路小學德育處主任夏莉又收到了一封表揚信,表揚學校的孩子在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這樣的表揚信,夏莉的櫃子裏有厚厚一摞。“八禮四儀”教育開展四年來,夏莉和這些表揚信一起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
“知書達禮不是先天而生,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實踐一步步習得的。”在江蘇省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風采大賽上,江蘇省特級教師夏瑩説。
要文明守禮,首先要能分辨什麼是禮儀。2013年,江蘇省文明辦專項課題組的調查顯示,60%的小學生並不真正掌握該年齡段應該掌握的文明禮儀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江蘇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推廣“八禮四儀”可謂正當其時。
文明禮儀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都要遵循教育規律。《新華日報》記者從江蘇省文明辦相關人士處了解到,“八禮四儀”起草過程中,廣泛徵求了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以及家長代表的意見,融入“愛、敬、誠、善”等價值理念,注重基本禮儀規範,注重從生活細節入手,讓未成年人易懂、易學、易做。“八禮”即儀錶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遊覽之禮、儀式之禮,135條禮節幫孩子規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四儀”則是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成人儀式,給孩子的成長過程留下彌足珍貴的難忘瞬間。
“‘八禮四儀’相對於我們以前的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範,更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徐州湖濱中心小學的竇麗芳老師告訴記者。比如説待人之禮,提到上課要尊重老師勞動,要認真聽講不能説話,“如果有學生不聽講,我就問‘八禮四儀’裏有一條怎麼説的?馬上學生就坐直了!”
儀式教育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通過儀式,教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因為體察到孩子的成長,進而不斷反思以及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作為以“開筆禮”聞名在外的南京夫子廟小學,禮儀教育一直是學校的特色和亮點,深受學生喜愛。在夫小校長馮愛東眼中,儀式是一種氛圍的營造,可以讓孩子及他人更快接受自己身份的轉變。
“‘八禮’是日常養成,‘四儀’則是激勵鞏固。”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江蘇省文明辦主任楊志純説,在未成年人中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從小做起,學禮儀、知禮儀、行禮儀,其目的就是通過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重在養成,貴在堅持和融入
文明禮儀教育重在“養成”。養成教育有其連續性,要有檢驗、鞏固、提升的過程。
徐州湖濱中心小學堅持每天對照“八禮四儀”的要求,對學生逐項檢查、記錄、量化、反饋、整改,每週公佈一次檢查結果。學校在上下課鈴聲前設置提示語:“下課了,請你輕聲慢步,安全遊戲。”“上課了,請你做好課前準備。” 顏拓老師感慨道:“在日積月累中,我們的學生舉止更加文明。”
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養成的連續性,目前江蘇省已有近3000多所學校開設了專門課程,將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鎮江市在示範學校開設文明禮儀課程,在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每學期安排分別不少於20課時、12課時、8課時和6課時,把課堂教學落到實處。很多學校還開展“開學第一課講禮儀”活動,並逐步形成制度。各地還普遍通過藝術節、讀書節、社團活動等,滲透文明禮儀教育內涵,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如何使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融入孩子成長的過程?南京市倡導“禮儀源於生活,才會反哺生活”理念,要求在學生入校、晨會、早操、課間、就餐等時間段分設學生文明禮儀監督崗。徐州市鼓樓區則將“八禮”細化為50個小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們在點滴生活細節中逐步養成文明禮儀規範。南通市推行“日行一善、月習一禮”活動,每月以一禮為重點強化學習實踐,讓文明禮儀規範入腦入心、見諸行動。
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則讓文明禮儀教育更加“接地氣”。兒童劇《尋找紅頭髮》、音樂劇《田夢兒》、木偶劇《穿越“無禮國”》、3D公益廣告動畫片《暴寶陶淘向前衝》、50集少兒微電影《禮儀伴成長》等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都有很高的人氣。《尋找紅頭髮》是一部以“八禮四儀”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為主題,反映未成年人的親情與友情、寬容與理解、成長與夢想的原創兒童劇,自今年5月27日江蘇省第四屆美德少年頒獎典禮上首演後,累計演出179場,觀眾人數達17萬人次,巡演足跡已達常州、蘇州、無錫、鎮江、揚州、泰州、淮安7個設區市。
輻射社會,教育環境整體優化
在徐州湖濱中心小學,孩子們説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滔滔不絕,“隨地吐痰”“愛講髒話”“過馬路不看紅綠燈”“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成年人的各種陋習被反復提及,一覽無遺。
顯而易見,在我們教育孩子知禮懂禮的同時,孩子也在觀察著我們。南師附中學生處主任高蔚雲的經驗是,孩子如果有不文明的現象,百分之九十都有家庭的原因。江蘇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大力推廣“八禮四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社會對文明禮儀有一個廣泛的知曉度,對全社會的文明禮儀意識有一個強化。
如何將文明禮儀教育真正帶入家庭,輻射整個社會,江蘇省內各地都有很多探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道德講堂、家長學堂等陣地,開展“小手拉大手”、“家庭親子共讀”等禮儀實踐活動,引導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做示範、當榜樣,如常州市天寧街道引進159個社會組織共1080名志願者,面向社區孩子和家長,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很多幼兒園、小學讓小朋友們成為“小小宣傳員”、“小小監督員”,讓孩子把良好的禮儀風貌帶出校園,帶進家庭,帶向社會。
各地還組織編創了一批反映文明禮儀規範的“三字經”、童謠、情景劇、禮儀操、禮儀遊戲等,豐富了文明禮儀的教育形式。立足江蘇,面向全國的“童心裏的詩篇”少兒詩會、“童聲裏的中國·成長的歌謠”創作大賽評選出一批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詩歌、童謠、歌曲。2017年5月,《凡事講禮》電視欄目在江蘇教育頻道開播,面向社會普及文明禮儀規範。
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實現教育環境的整體優化。夏瑩説,“八禮四儀”的行為規範針對未成年人,但抓住這個契機,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者也可以重溫文明禮儀,身體力行地教育孩子,修正自己。
在過去三年文明城市省級測評問卷調查中,被隨機調查的中小學生對“八禮四儀”知曉率達100%。許多家長也感到孩子長大了,變得更加懂事了、更有禮貌了。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這項教育在全國尚屬首次,無先例可循。”楊志純表示,自“八禮四儀”教育開展以來,四年間我省不斷豐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內容,引導青少年在學禮儀、踐禮儀中厚植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注重將文明禮儀教育從校園為主向社會和家庭延伸,使文明禮儀教育實現更大範圍覆蓋;將“八禮四儀”養成教育納入構築道德風尚建設高地行動方案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其目的都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養成”教育的連續性,讓禮儀內化於心、外化于行,讓更多的孩子從中受益。
“禮儀教育,表面是學禮,根子是學做人。”中華禮儀協會會長范智説,“禮儀教育江蘇走得比較快,一個更加文明的社會在江蘇已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