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本夫談文學創作 ——優秀作家要有思想和精神的積累
11月30日,趙本夫研究中心在徐州江蘇師範大學揭牌成立,來自中國作協、江蘇省作協以及全國各地的60多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深入研討趙本夫的創作特色與文學成就。趙本夫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創作成就享譽全國。研討會間隙,《新華日報》記者專訪趙本夫,就作家的地域特色、時代思考與現實關懷進行深入交談,趙本夫深有感觸地強調,作家創作歸根到底還是要紮根于腳下那片沃土,一個優秀的作家要有思想和精神的積累。
成立儀式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説,趙本夫是辨識度很高的作家,是文學的理想主義者。對此,趙本夫説,一個作家的成長,一定要追根溯源,他出生在徐州豐縣,是這片土地給予他深厚的滋養。“我小時候幹農活總是偷懶,但我對土地的感情卻非常深厚。”趙本夫回憶説,過去的農村豐富多彩,豐縣是四省交界之地,風物景觀多彩,奇人奇事很多。雖然民風彪悍,但不少人就是喜愛讀書,“當年,我老家一個奇人,平時一直幹農活,但農閒時就到縣城補書,把一本本殘破的書補全,可見,他讀過多少書,有多麼好的記憶力!”如今的趙本夫,平時雖然住在南京,但他的一輛車主要作用就是和夫人一起去菜場,或者到郊區的“自留地”種地。他一般半年左右回一次老家,看看農村的土地和風物,搜尋奇人奇事,和鄉親們嘮嘮嗑,“農村是越來越凋敝了,不過,我總是試圖尋找一些傳承的痕跡,我覺得,那裏面有一些遺傳的密碼。”在趙本夫看來,作家的辨識度、理想主義,並不是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你的基因、血脈,永遠在那裏,你總是無怨無悔、不折不撓地去追尋它們的蹤跡!”
研討會上,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韓松林認為,趙本夫創作有強烈的使命感、極強的思考力、強勁的創造力,為江蘇乃至全國文學增添了亮點。確實,讀趙本夫的《地母》三部曲之《無土時代》和《天漏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那就是他對人性、對土地、對文明的思考越來越深入,“我的寫法不花哨,小説的寫法就那麼多。關鍵是內涵,我的很多作品探討了文明的進化,也探討了國家興旺,我試圖找出一些規律性、超越性、永恒性的東西。”趙本夫説,社會上有很多問題,大家都看到了,但是誰能做到讓這個社會沒有問題?人生也一樣,誰都做不到一生無憾。還是要用縱深的、宏大的胸懷看待從古到今的演變。趙本夫感慨地説,“我這麼多年來,經歷了無數事,熟悉了無數人,沒有一個平凡的人生,隨便一個人其實都有傳奇,這對作家來説,是一個永遠也無法窮盡的富礦。從作家個體來説,自己的寫作也永遠沒有盡頭,每一個作家都應該永葆激情和創造力!”
趙本夫1981年發表處女作《賣驢》,並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著有《地母》三部曲《黑螞蟻藍眼睛》《天地月亮地》《無土時代》及《天下無賊》等。小説《天下無賊》被馮小剛改編成同名電影,為人們津津樂道。2017年年近七旬時,出版長篇小説《天漏邑》,贏得文學界一片讚譽。對這樣一個輝煌的創作成績單,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丁帆給予很高評價,“趙本夫的創作南北相容,在當代文壇上産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成立這樣一個研究中心,標誌著趙本夫可以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對此,趙本夫説,一個優秀的作家,肯定不會“為了進入文學史而寫作”,但他的創作細節、過程、主題,肯定會時時指向文學史意義,真正好的作品,既要具象,又要抽象,既要鄉土,又要國際,不僅好看,還要耐看,“那種人性的複雜、生命的底色,是作家每時每刻都要攻克的堡壘。”
那麼,到底什麼標誌著一個作家的成就?趙本夫表示,作家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積累。“一個作家有沒有分量?就是看他的積累,積累就是我們的分量。事實的積累、生活的積累、藝術手段的積累,這些都缺一不可。”趙本夫説,如今,有的作家不知道大眾在思考什麼,關注什麼,不知道社會的進程到底是什麼節拍,不知道文明的進程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邏輯,那怎麼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呢?“我希望每一個作家都熱愛生活,紮根于腳下的那片土地,希望每一個寫作者都以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每一篇文字。用赤子之心、智者哲思、理想情懷去體味社會發展、文明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