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鄭飛):12月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江蘇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前舉行。倖存者夏淑琴、余昌祥和家人依次上香、跪拜,兩位老人現場誦讀家信,祭奠在80年前的那場浩劫中遇難的親人。

家庭祭告活動現場 鄭飛 攝
當88歲的夏淑琴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時,淚水浸濕了她的眼眶,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日本兵來到她的家裏,父親、外祖母、外祖父被槍打死,妹妹被摔死,母親和兩個姐姐被姦殺,她的後背被日本兵刺了三刀,當時昏死過去。夏淑琴是抗日戰爭勝結束後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倖存者。
余昌祥在家人的陪護下參加了家祭活動。余昌祥出生於1927年10月,日軍攻佔南京時,他和家人躲在當時掃帚巷王全勝糧行下面通往長干橋的一個大管道裏,他的生父余必福在中山門外被日軍殺害,遺體一直沒有找到。遇難者名單墻上的名字,成了他祭奠父親的唯一寄託。余昌祥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希望國家越來越富強,“落後就要挨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人們還需銘記歷史。余昌祥還希望有生之年多來紀念館看看,寄託自己的家國哀思。
參與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的,還有來自南京金陵小學的二十多名小學生。學生們在現場參觀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五年級學生代表陳思越發言表示,金陵小學“自強不息”的校風和“誠、真、勤、仁”的校訓一直教導著同學們刻苦學習,勇往直前。希望大家都能夠參與到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中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金陵小學學生參觀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 鄭飛 攝
2014年,紀念館開始開展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以家庭為單位的家祭活動,這既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罪行的控訴,也是讓倖存者證言和歷史記憶得以傳承,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不再重演。
據悉,12月4日、9日和10日,在紀念館“哭墻”前,將由館方組織,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仇秀英、阮定東、艾義英、楊翠英等人的家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