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大研究發現:南京大屠殺創傷記憶影響大腦80年
12月13日,南京大學相關研究團隊向新華網透露“基於多模態神經影像技術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老人精神健康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據南大社會學院梁瑩教授介紹,本次研究發現,南京大屠殺相關歷史記憶的激活引起倖存者控制情感與負性記憶腦區的強烈激活,創傷記憶對倖存者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起碼可以持續八十年之久(1937-2017)。
據悉,本研究由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南大社會學院教授梁瑩和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院教授陳雲松領銜,協同南京醫科大學姚俊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袁逖飛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袁凱副教授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大力支持下共同開展。研究項目自2017年1月開始,歷時一年始得完成。
“本研究對現存的記載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進行調查和訪談,研究倖存老人精神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並通過採用科學實驗手段和先進的大腦掃描技術(MRI),來分析和驗證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苦難與創傷給倖存者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項目負責人梁瑩教授介紹。
據研究團隊介紹,本次研究總共邀請了54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老人和60名作為對照的健康老人參與研究。研究分為行為學測量和腦影像掃描兩部分,所有的參與者參加了行為學的測量,其中30名倖存老人和40名作為對照的健康老人參與了磁共振的掃描和大屠殺相關線索誘導刺激的任務,研究所得的倖存者腦成像圖片將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藏和展出。
“所有參與者都閱讀了關於研究的書面介紹,填寫了知情同意書後納入本研究。本研究也經過了南京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和通過。此外,參與研究的老人,在實驗過程中均得到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照顧和安撫。”南京醫科大學姚俊副教授介紹。
“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苦難與創傷給倖存者造成巨大危害。此次研究發現,儘管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八十年,但倖存者大腦皮層仍然顯示出顯著變化,超過30%的倖存者仍然保留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梁瑩教授表示,“伴隨著焦慮或抑鬱情緒比例的升高,這些倖存老人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睡眠較差,記憶力和智力有一定下降,感到更加孤獨、焦慮和抑鬱,生活品質顯著低於同期老人。”
據南京大學陳雲松教授介紹,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絕大部分研究,主要採用傳統人文社科的方法,致力於對大屠殺史實及大屠殺倖存者證詞史料價值的研究與挖掘。而本研究則突破學科界限,從社會學、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跨學科視域,用先進的MRI掃描技術和對照實驗的自然科學方法,揭示了大屠殺對倖存者精神健康和生存狀況長達八十年甚至持續一生的創傷影響,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進一步提供了如山鐵證。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將離開我們,為此了解這些倖存老人的內心世界,研究他們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狀況迫在眉睫。”梁瑩教授説道。為此,她和陳雲松教授以及研究團隊,呼籲更多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家屬、後代以及目擊倖存者的後代,參與後續研究,從而通過最新科學實驗,解釋南京大屠殺的創傷是否存在跨世代遺傳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