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三年宿遷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每年遞增10元左右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有效應對宿遷人口老齡化,事關宿遷市發展全局,事關百姓幸福。11月底,宿遷發佈《宿遷市老齡事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將利用三年的時間,圍繞八大方面任務,推動宿遷老齡事業發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讓老年人樂享美好生活。
行動計劃背景 宿遷擁有187個養老機構3.1萬張養老床位
《關於加快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在“十二五”期間,隨著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宿遷從“頂層”發力,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妥善解決兜底失能特困老人長期照護困難,進一步完善兜底保障服務。
《行動計劃》顯示,截至2016年底,宿遷市已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87個,其中,公辦公營養老機構(鄉鎮敬老院)110個、公建民營和民辦養老機構77個,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352個,社會養老床位總數達到3.1萬張,其中,居家養老服務床位數0.83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9.64張。
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促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年精神關愛工作持續開展。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宣傳和教育,全社會維護老年人權益的法治意識顯著增強,老年群體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雖然宿遷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宿遷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加快老齡事業創新發展,既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預計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將突破100萬人,佔總人口的18%左右,“未富先老”的格局形成。高齡、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持續增加,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趨勢更加明顯,老年人需求多元化和保障多重化問題更加突出,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等方面的任務更加繁重,老年人權益保障、社會參與、社會優待和精神關愛有待進一步加強。
行動計劃目標 基礎養老金按規定每年遞增10元左右
養老院有了醫務室,專業醫生幾分鐘內就能趕到現場。對於這樣的養老方式,不僅讓老年人的健康得到了保障,也讓老人的子女吃了定心丸。醫養結合是近年來日漸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未來宿遷醫養結合如何發展,也被寫進了《行動計劃》中。
《行動計劃》提出,老年健康保障取得突破,醫療保障和健康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醫養結合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65周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
為了讓養老服務能力和供給水準進一步提高,《行動計劃》還提出,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達到95%以上,養老服務信息系統覆蓋率達到95%以上,千名老人擁有各類養老床位數40張以上,護理型床位數佔養老機構床位總數比例達到50%以上,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培訓率達到95%以上,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
在宿城區康樂老年公寓,暖洋洋的陽光、安靜的小院子,七八位老人聚集在一起開心地交談著,享受著快樂的生活。因為老年公寓新增了娛樂室,午飯過後,娛樂室內熱鬧非凡,打牌的打牌、健身的健身、看電視的看電視……
如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行動計劃》制定了一個目標:參加老年學校學習的老年人比例達到20%,社區(村)老年文化活動場所建有率達到95%以上,社區(村)老年健身場所建有率達到95%以上。
此外,三年期間,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按規定每年遞增10元左右。
行動計劃任務 8大類28個子項部署未來三年老齡事業發展
老年社會保障、老年健康保障、養老服務保障、老年宜居環境、老年産業發展、老年人精神關愛、老年人社會參與、老齡科學研究……在《行動計劃》中涉及主要任務共有8大類28個子項,這些任務對宿遷未來三年老齡事業發展進行了詳細的部署。
如在完善困難老年人救助制度方面,宿遷將把符合條件的貧困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落實農村“五保”和城市“三無”老年人供養政策,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實現應保盡保,完善供養標準增長機制;將城鎮戶籍居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純老年人戶優先納入廉租住房保障範圍。
在全面加強養老機構醫療能力建設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全市所有的養老機構按照標準內設醫務室或與醫療衛生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合約。鼓勵養老機構和日間照料中心按標準設立護理站,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服務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實現養老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便捷對接;大力拓展醫療機構為老服務功能,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為行動不便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開展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普遍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65周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95%的城市社區和有條件的農村社區要設立適合老年人的康復場所。
讓老人生活舒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活環境是否宜居,而這一點在《行動計劃》中也有體現。《行動計劃》提出,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老年人需求,加強街道、社區“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對新建住宅項目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對社區無障礙公共設施、公共綠地、老年人專用公共休息區、老年人體育健身設施、養老服務用房等方面的需求;對老舊小區,按照方便實用、就近就便、功能配套、資源整合的要求,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公共設施改造。有序開展與我市老年人口比例匹配、軟硬體服務配套完善、符合老年人生活需要、滿足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需求的住宅小區(社區)的建設和改造,在2017-2020年,每年至少啟動1個新建適老住區和1個既有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