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近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名單正式揭曉,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研究成果《誘餌模式—病原菌致病的全新機制》入選。據了解,這是全國農業類高校和江蘇高校本年度入選的唯一成果。
據悉,作物疫病曾被稱為“植物瘟疫”,嚴重威脅著全球糧食和生態安全,19世紀中期歐洲馬鈴薯晚疫病大流行曾導致幾百萬人餓死或逃亡,這場“愛爾蘭大饑荒”被稱為人類歷史的轉捩點。目前疫病依然是大豆、馬鈴薯、蔬菜等作物生産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威脅,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損失高達200多億美元。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鑒定了疫病菌攻擊植物的關鍵武器—效應子XEG1,併發現植物在利用抑制蛋白對XEG1的防衛過程中,疫黴菌能夠分泌失去酶活的XEG1突變體XLP1作為“誘餌”吸引抑制蛋白,掩護XEG1對植物的攻擊。此外,還發現效應子能夠進入到植物細胞內以干擾組蛋白乙酰化等方式破壞植物抗病性。
該研究發現的“誘餌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病原菌致病機制,是生物互作領域近年來的一項重大理論突破。由於該機制在病原菌中具有普遍性,不但對改良作物持久抗病性具有指導意義,也為開發新型生物農藥提供了新線索,在農作物綠色生産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相關成果于2017年發表在《Science》《Current Biology》和《New Phytologist》上,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多種雜誌專文評述,併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由王源超教授領導的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研究團隊以發展作物疫病防控新策略與新技術為目標,長期聚焦于重要農作物疫病菌的致病與變異機制,在不同層次探索農作物抗病機制的形成過程與調控規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開展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準和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供稿 南京農業大學 許天穎 編輯 顧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