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教育 >> 正文

江蘇教育與産業界在中國藥科大學舉行首場對接

2017-12-29 17:31:46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羅毅     責編:石麗敏    

  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12月29日,由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中國藥科大學、江蘇省醫健産業聯盟承辦的江蘇教育界與産業界首場對話對接活動—藥業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峰會在中國藥科大學江寧校區舉行。江蘇省副省長王江出席活動併發表講話,中國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徐慧致歡迎辭,德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作主旨報告。江蘇省藥學類教育的高校領導、相關學科負責人,南京、蘇州、泰州、連雲港、無錫、徐州、常州、南通的八大醫藥産業基地(園區),江蘇省醫藥企業,醫院等單位代表以及醫藥行業協會、學會負責人等共計300余人齊聚一堂,全方位探討藥業産學研協同創新深度融合和服務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大會由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葛道凱主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2904

會議現場。楊敬強 攝

  此次藥業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峰會是整個江蘇教育界與産業界對話對接系列的首場活動,旨在展示江蘇省高等藥學教育對産業界的貢獻,分享藥學類高校對産業發展趨勢的見解,傳達産業界對高等藥學教育學科和藥學專業改革發展的要求。峰會由大會主題報告、校企科技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江蘇省高等藥學教育與醫藥産業協同發展報告》(白皮書)和《2018-2020江蘇省醫藥産業與教育協同行動計劃》發佈儀式、“産教協同育人”和“産教協同創新”分會等組成。

  江蘇省副省長王江在講話中指出,對話對接活動是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一要深刻把握企業和高校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定位。二要加快推動高校科教融合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化,要從追趕者轉變為並行者、領跑者,把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擺上突出位置,要從要素驅動轉變為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著力完善有利於原始創新、科教融合的制度安排,釋放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新激情;要從數量導向轉變為品質和貢獻導向,研究方向更多地與企業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論文要寫到企業去、寫到産品上、寫到産業中。三要努力實現教育界與産業界在對話對接中互利共贏。高等教育只有真正與經濟社會發展建立良性互動機制,貼緊靠實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才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才能獲得日益豐富的發展資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2906

江蘇省副省長王江講話。崔嘉躍 攝

  王江強調,當前江蘇高等教育基本實現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下一步要通過深化産教融合,加快成為催化産業技術變革、加速創新驅動的策源地,真正發揮對産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王江希望江蘇産業界與教育界攜起手來,加快構建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也希望江蘇省教育廳和相關部門進一步探索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政策、途徑和模式,為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徐慧在致辭中説,醫藥産業作為朝陽産業,其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特徵,對産學研深度融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堅定推進高等藥學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此次“江蘇教育界與産業界對話對接活動—藥業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峰會”的舉辦,為教育界和醫藥産業界搭建了“零距離”溝通和無縫隙對接的橋梁,這對高校來説,有利於精準對接産業界需求、精準發力內涵建設、精準施策産學研合作,以高等藥學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江蘇醫藥産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2907

中國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徐慧致歡迎辭。楊敬強 攝

  會上,德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作了題為《促進醫藥産教融合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的主旨報告。來茂德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藥學教育事業與醫藥産業發展齊頭並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守護人民健康構築了全方位的藥品産業體系。但是在醫藥産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前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産業需求側在結構、品質、水準上還不能完全適應。深化産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已是當前推進醫藥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7年9月,中國藥科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作為教育部唯一一所藥學類全國重點大學,身處江蘇大地,身處國內新藥研發的第一線、人才培養的最前沿,具有完整的新藥研發産業鏈和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一直以來,中國藥科大學主動對接江蘇醫藥産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著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藥大特色、服務江蘇、共生共贏”的校企協同之路。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成為服務江蘇醫藥經濟發展、推動江蘇産業升級的“動力源”。中國藥科大學先後與南京市政府、泰州醫藥城、無錫馬山工業園等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創新探索出獨具匠心的“企業駐校”産學研合作新模式,實現“企業進高校”和“服務入企業”的“零距離”對接轉化。恒瑞醫藥、聖和藥業等多家省內龍頭藥企在中國藥大校園內組建新藥研發“産學研”聯盟,解決企業新藥研發和生産過程中存在的關鍵技術瓶頸,産生多項重大科技及應用成果。學校連續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2016年與恒瑞醫藥合作研發的成果“複雜結構天然産物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及其産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統計,近5年來中國藥科大學技術開發和服務合同數1178個,總金額達到3.81億元,佔江蘇省高校醫藥類合同總金額近60%。與恒瑞醫藥合作研發的“鹽酸伊立替康注射液”先後通過美國FDA認證,近3年為恒瑞醫藥帶來超過10億元的銷售收入,“長春瑞濱注射液”成為第2個通過美國FDA認證的注射劑。

  二是學校成為支持江蘇醫藥産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庫”。中國藥科大學每年有超過40%的畢業生留在江蘇醫藥行業工作。學校先後與先聲藥業、萬邦生化、正大天晴、金陵藥業等20多家省內企業共建“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卓越制藥工程師教育計劃”的校企合作辦學基地,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開展大學生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學校每年還為江蘇省食品藥品系統監管幹部、執業藥師等相關人員培訓上萬人次。

  在與會領導和代表的共同見證下,大會舉行了《江蘇省高等藥學教育與醫藥産業協同發展報告》(白皮書)發佈儀式。

  近年來,江蘇的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企業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創新藥申報數量均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列全國之首。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産力、創新第一動力和文化第一軟實力這“四個第一”的重要結合點,學科優勢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各類信息匯聚,創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豐碩,國際交流頻繁,這些都為高等藥學教育的協同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産業基礎和廣闊的舞臺。

  截至2016年底,江蘇省開設高等藥學教育的高校共計61所。《江蘇省高等藥學教育與醫藥産業協同發展報告》(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江蘇省醫藥産業發展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對已反饋的51家江蘇高校進行統計,分別概述了江蘇省醫藥産業發展及高等藥學教育實施情況,並從産教融合規模變化、創新能力發展程度以及融合結果匹配程度等角度探究二者的協同作用。此外,《白皮書》還以中國藥科大學的藥學教育現狀為例,具體分析總結了江蘇省醫藥産業與藥學教育融合的現狀及問題。

  除此之外,峰會上還舉行了南京大學與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東南大學與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中國藥科大學與江蘇亞邦強生藥業有限公司、江蘇澳肽信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以及南京中醫藥大學與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江蘇艾蘭得營養品有限公司等校企(産)科技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2908

  校企(産)科技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楊敬強 攝

  峰會前後,作為大會承辦方之一的中國藥科大學,還舉行了“江蘇省大學生醫藥專場招聘會”“重大新藥創制學術交流周”等活動,校方一方面邀請全國知名醫藥類企事業單位來江蘇招聘,滿足醫藥行業對藥學專業人才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匯聚國內外醫藥界知名專家學者“把脈”重大新藥創制最新進展情況,講述醫藥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和企業管理經驗,為廣大師生獻上了一場場學術盛宴。(供稿 中國藥科大學 姜晨 編輯 顧紅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