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創新江蘇 >> 正文

從一“館”獨秀邁向文化強省

2018-01-02 09:01:51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羅毅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重讀本報60年前工人文化宮報道,勾起老南京溫情記憶 ——從一“館”獨秀邁向文化強省

  1951年,新中國百廢待興,各項建設如火如荼,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雖然條件艱苦,但人們對國家的前途和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整個社會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氛圍。

  南京工人文化宮,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建設的。1951年6月3日,《新華日報》頭版報道《揭開南京工人文化生活新頁 工人文化宮昨舉行開幕禮》,大篇幅報道了南京工人文化宮的建成啟用。今天,江蘇的每座城市都已經成為由高樓大廈組成的森林,一處同樣規模的文化場館並不會引起太大關注,但在當年,南京工人文化宮是南京市首項文化工程,《新華日報》記錄的,是社會文化生活逐步改觀的標誌性事件。

  一館獨秀:這裡曾經是南京娛樂中心

  對於幾代南京人來説,位於新街口的南京市工人文化宮是一份值得珍視的集體記憶,電影院、燈謎會、溜冰場、怪物車……有太多無法忘卻的片段深深地鑲嵌在記憶深處。因此,翻開這份1951年6月3日的泛黃舊報,讓人感到親切和溫馨。如同電影放映機一樣,那些在工人文化宮的溫情時光重現在眼前。

  1951年,在經濟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南京市委市政府撥款舊幣20億元,在新街口“介壽堂”的基礎上建設了一個功能齊全、設施高雅的工人文化、體育、娛樂活動中心,這就是南京工人文化宮。首任南京市長劉伯承同志為工人文化宮題寫了“工人之家”四個大字,這幾個字至今仍然挂在文化宮的門上。

  同年6月2日,南京市工人文化宮正式開館。第二天的《新華日報》頭版進行了詳細報道:“工人文化宮裏昨天充滿著熱烈的氣氛。文化宮在工程師、設計家、文藝工作者以及廣大工人的努力下建築得富麗堂皇,職工弟兄們為她的開幕張燈結綵。”南京市各界人士300多人參加了當天晚上8點多舉辦的開幕典禮,時任南京市長柯慶施剪綵,第一任南京市總工會主席江渭清致開幕詞,各單位獻花、獻旗、獻禮後,工人代表參觀文化宮,並觀看了開幕電影《保衛察裏津》。

  “為社會主義服務,為職工群眾服務”是南京市工人文化宮成立以來的工作方向。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這裡是南京市最主要的文化娛樂中心,也是南京人業餘時間最嚮往的去處之一。工人電影院、劇場、露天體育場、旱冰場……在那個時代可謂設施齊全;閱覽室裏有靠背軟椅和鬆軟沙發,讀者可以在這裡瀏覽全國各地報刊;這裡擁有各類職工文體協會,象棋、乒乓球、籃球比賽常常舉辦,猜謎、打氣槍、套圈等遊藝活動現場往往排著長隊;每逢節假日,文化宮處處張燈結綵,紅旗飄揚,到了夜晚綵燈齊放,連珠燈光綿延不斷。

  時至今日,這裡仍然擔負著全市職工文體活動的組織、網絡、指導工作,是全南京280萬職工的“家”。

  私家記憶:有人找到歡樂,有人在此成才

  84歲的陳國春從1958年起便在南京工人文化宮工作,長期在文化宮體育科和基層俱樂部聯合會工作。他最難忘的是文化宮的那片燈光球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的燈光球場在全南京很有名氣,是全南京最好的。”每年,這裡組織兩次全市規模的職工籃球聯賽,參賽隊伍多達三四十支,可説是當年南京的“CBA聯賽”。這些隊伍中,最著名的是來自南化和南鋼的兩支籃球隊,他們水準最高,多次奪魁。至今,很多老南京人還對這兩支球隊記憶猶新。

  很多“70後”“80後”南京人最難忘的則是碰碰車和“八爪魚”。生於1981年的南京娃兒張浩記得,八爪魚有五條黑色搖臂,每根搖臂上有四個紅色座椅。一坐上去,八爪魚和每個座椅同時開始旋轉,人被顛得“七葷八素”,刺激暈眩,卻也樂在其中。“那時候,每個週末我都吵著要爸爸媽媽帶我去,條件是要準時完成作業。到了工人文化宮,玩一次‘八爪魚’要排很長時間隊,那火爆的程度,有點像現在的上海‘迪士尼’。”

  這裡還走出過很多名人,比如第一個在奧運會上獲擊劍冠軍的亞洲人欒菊傑、斯諾克高手丁俊暉,南京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方方、前線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陳峰寧、前線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王安麗等。

  接受採訪時,相聲演員陳峰寧久遠的記憶噴涌而出。1977年,陳峰寧加入了文化宮工人藝術團,團裏設有曲藝團、舞蹈團、合唱團、話劇團等等,自願報名,層層篩選,挑選非常嚴格,得知被錄取,陳峰寧感覺特別光榮。兩年學習期間,他跟著專業老師學習了傳統相聲、評書、快板等豐富多彩的曲藝表演形式,之後,他還跟著工人藝術團下廠礦、到工地,到處演出,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

  南京電視臺的主持人方方上世紀80年代在文化宮藝術團接受專業的語言訓練。“那個時候的工人文化宮,有演出有培訓,每到晚上,整幢大樓都燈火輝煌的,熱鬧非凡。”他回憶説,“那幾層樓有很多的教室,有話劇團、合唱團……大家都在各自上課,氛圍特別好,不僅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能碰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今,儘管工作很忙,但他依舊會“常回家看看”,和當年的老朋友坐一坐聊一聊。面對現在的重建,方方也希望自己能盡一份力,“如果他們需要找我做輔導老師,我一定會欣然接受,這也算是我對工人文化宮的一種回報。”

  百花齊放:“15分鐘文化圈”融入百姓生活

  60多年之後的今天,因為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和多元,全省各地的工人文化宮已經不再像當年那麼輝煌,從當年的一“館”獨秀到今天的百花齊放,折射了社會的飛速進步。

  正在建設文化強省的江蘇,把場館建設作為保障文化民生的基礎工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藝術館、紀念館、文化館、體育館、健身中心等在江蘇大地拔地而起,星羅棋佈,我省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率超過90%,在城市裏打造“15分鐘文化圈”,在農村建設“十里文化圈”,由此構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正潤物無聲地融入百姓生活。

  有60多年曆史的南京工人文化宮,也正在重新煥發青春。距現址直線距離1.7公里外的白下路上,原市委黨校所在地正在建設文化宮新館,將要建成一個智慧、環保、開放、共享的文化中心。根據規劃,這座投資6億多元、1.6萬平方米的新工人文化宮將建成“一家三中心”(職工之家、文化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成為一座新的文化地標。

  在60多年前新華日報的報道中,形容南京工人文化宮的建成“揭開南京工人文化生活新頁”,而當我們從這條線索、從時空中一路走來,看到的是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是文化的發展繁榮和百姓攀升的幸福指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