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內地電影票房雖然依舊是商業大片的天下,但“文藝片”的異軍突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岡仁波齊》《七十七天》《二十二》等低成本“冷門”影片均取得票房過億的佳績,這不僅從一個側面説明國産電影類型更加豐富,觀眾選擇更多;尤為可喜的是,當電影創作者更強調“有格調”而不是單單追求“有票房”時,觀眾也沒有辜負創作者們的“責任感”,他們用票房呼應了創作者的情懷,在創作者與觀眾的攜手努力下,中國電影多元化的新格局已初具雛形。
“文藝片”在國內是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基本上與熱門商業類型片相反的、敘事風格獨特、獨立製作、嚴肅現實題材、記錄性質等電影均可被歸入“文藝片”。以此衡量,記錄倖存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紀實風格濃郁的故事片《岡仁波齊》,探險題材文藝片《七十七天》,都展現出出色的藝術成就,而其以小成本博取大票房的業績則是電影品質的真實寫照。
這種“冷門熱賣”的成功首先是中國電影市場“蛋糕”做大的結果。據了解, 2017年中國電影總銀幕數已超過5萬塊,超越北美位居世界第一。銀幕數的增加反映出市場容量的擴大,這為藝術片、紀錄片等原本冷門的影片提供了放映空間,與之相呼應的是,去年全年內地觀影人次突破了15億,這些都為“冷門”電影熱賣提供了市場空間。
“文藝片”的熱賣還在於觀眾的審美、口味更加多元,為藝術片的成長增加了機會。過去的一年,部分打著大明星、大製作、大IP幌子的電影飽受觀眾詬病,讓觀眾更加關注故事講述、傳播口碑,這從“批片”的“爆款”頻出可以佐證。
以往總是作為進口大片“有益補充”的批片,在2017年收穫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績。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靠紮實的劇本、賣力的表演和真摯的情感,不斷發酵口碑,最終以12.99億元票房獲得進口片票房季軍,將《加勒比海盜5》《金剛》《生化危機終章》《蜘蛛俠:英雄歸來》等分賬大片甩在身後。此後,來自泰國的現實題材作品《天才槍手》和西班牙懸疑作品《看不見的客人》也都以過硬的品質,贏得了出色的票房。
觀眾觀影新風尚的養成,既緣于對商業大片熱情的減退和對多元文化的支持,更是市場化洗禮後對“內容為王”的理性選擇。説到底,是一些理性的創作者不再圍著流量IP轉,而是秉持“匠人精神”精雕細刻,這才塑造了一批優質電影,引起現象級討論。
據介紹,登山探險題材影片《七十七天》,主創歷時三年深入無人區腹地,在可可西裏、阿爾金、崑崙山、藏北、柴達木五大無人區取景。拍攝地海拔平均超過5000米,最高達到了6700米。劇組不僅要面對極端惡劣、變化無常的天氣與地形,還會受到諸如狼、老鷹、藏棕熊等猛獸的威脅。
而《岡仁波齊》的意外走紅,更是一種心靈力量的勝出。在這部純自然記錄體的鏡頭語言下,有一種令人震撼的平靜力量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正是這種不假修飾的純凈感,成為長期生活在紛繁都市的人渴望的一股清流。它雖然是一部小眾影片,卻擊中了大部分城市人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無處安放的痛點,填補了都市人最缺乏的心靈觀照。
當然,一眾優秀文藝片的逆襲,原因是多層次的。拋開市場大環境與自身品質過硬之外,行銷手段的對路也是原因之一。如這幾部影片的成功,都離不開圈內人和廣大觀眾在豆瓣等社交平臺不遺餘力地給予好評和推薦,倒逼院線增加排片,進而使得這些在前期不太被看好的影片在市場中逆襲成為“黑馬”。
然而,幾部“文藝片”的逆襲,並不意味著文藝片春天的到來,更不意味著市場大格局的徹底改變。文藝片註定是小眾類型的影片,也正因如此,藝術類或記錄類影片更應該沉下心來打磨劇本、鑽研市場,如此,才能走出“深巷”,讓“酒香四溢”。
回首2017年,這是電影市場新格局的濫觴。從《戰狼Ⅱ》的一枝獨秀,到《芳華》在濃烈的懷舊情結裏所抒發的人文情懷,再到小眾文藝片的怒放,各種題材、不同風格的電影令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文化生態。
2018年,中國電影即將開啟新征程。“文藝片”的回暖能否繼續,這不僅需要創作者有講述動人故事的耐心和傳遞真摯情感的信心,更要在藝術修養和技術儲備之外,培養直面社會現實的勇氣和體察人生百態的智慧。這不僅是中國電影人必須面對的文化自省,也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