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0所高校與醫藥産業園區、企業深化産教融合——“教育鏈”“産業鏈”亟需鏈鏈相接
2017年12月29日,江蘇教育界與産業界首場對話對接活動——藥業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峰會,在中國藥科大學舉行。全省舉辦藥學類高等教育的60所高校和相關學科負責人,與南京、蘇州、泰州、連雲港、無錫、徐州、常州、南通八大醫藥産業園區及部分省醫藥企業負責人等,為了“産教融合”坐在“同一個屋檐”下,就如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進行深入研討。
教育鏈與産業鏈亟待融合
“對話對接活動,是教育界與産業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央關於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副省長王江表示。
江蘇省經濟體量已經很大,但産業總體上仍然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依賴於人、受制於人,經濟競爭力還不夠強。
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兩聚一高”奮鬥目標,進一步突出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2017年以來,江蘇省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出臺“科技創新40條”“人才新政26條”,先後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慧製造大會、江蘇創新發展懇談會、江蘇發展大會、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等重要活動,目的就是希望打造充滿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鏈,把産學研融合之路拓得更寬。
江蘇全省現有167所高校,普通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一。“江蘇的科研實力,三分天下,兩分在高校,成為科技創新的殷實家底。”省政府相關領導表示,企業是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對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需求最為迫切,且具備成果轉化所必需的勞動力、資金、設備等資源,可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實施平臺,“教育界與産業界結盟,既順應國家需求,也有利於實現互利共贏。”
融合樣本釋放喜人能量
峰會上舉辦的江蘇省産教協同創新、協同育人成果展,展示了一批産教融合的“鮮活樣本”,中國藥科大學的融合成果格外亮眼:該校先後與南京市政府、泰州醫藥城、無錫馬山工業園等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創新探索出“企業駐校”産學研合作新模式,多家省內龍頭藥企在其校園內組建新藥研發産學研聯盟,解決企業新藥研發和生産過程中存在的關鍵技術瓶頸,産生多項重大科技及應用成果。
與恒瑞醫藥合作研發的“鹽酸伊立替康注射液”通過美國FDA認證,近3年為恒瑞醫藥帶來超過10億元銷售收入。近5年,藥大技術開發和服務地方及企業合同數1178個,總金額達到3.81億元,佔江蘇高校醫藥類合同總金額近60%,先後向江蘇藥企轉讓伊立替康、長春瑞濱、銀杏內酯注射劑等多個創新藥物和創新製劑。
“作為教育部唯一一所藥學類全國重點大學,學校每年有超過40%的畢業生留在江蘇醫藥行業工作。”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説,學校先後與20多家省內企業共建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卓越制藥工程師教育計劃”校企合作辦學基地,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及開展大學生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我們與企業的融合是全方位的,所以收穫也特別豐碩”。
“行動計劃”推進産教融合
江蘇高校應如何把科教優勢更多轉化為發展動能?
在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看來,首先要轉變觀念。長期以來,教育界和産業界習慣於各自單幹,存在著“兩張皮”現象,而“1+1”的能量遠大於單幹,所以融合可以讓雙方優勢都放大。其次,政策要跟上,要有相應鼓勵政策,以激發融合熱情。作為政府主管部門,要多做“牽線搭橋”的事,多為雙方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産教融合氛圍。
高校的評價“指揮棒”要改變。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程海波感言,高校一般都強調教學科研,對産教融合會不會影響到學校辦學、影響教師本職工作完成,或多或少會有些顧慮,相關政策也不匹配。另外,目前高校學科建設、教學、科研任務也很重,怎樣實行分類評價,讓一些確有專長的教師能夠有充足精力去做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工作,而不僅是擠出業餘時間來做,也是需要考慮突破的點。
峰會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南京中醫藥大學分別與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江蘇中關村科技産業園管委會、江蘇亞邦強生藥業有限公司、江蘇艾蘭得營養品有限公司等現場簽訂科技合作協議。
峰會結束前,與會代表等討論通過《2018-2020江蘇省醫藥産業與教育協同行動計劃》,分別從政府、教育及産業層面等,提出深化産教融合,全方位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行動計劃,助力江蘇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醫藥強省、科教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