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歌劇節迎來“江蘇時間” ——《二泉》唱響中國的《命運交響曲》
一部劇、一個人、一首曲;人隨劇走,情被曲牽。作為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目,由江蘇省文化廳、無錫市共同打造的民族歌劇《二泉》上週末在無錫大劇院連演兩場,將音樂家阿炳在黑暗中嚮往光明的一生如畫卷般展現在觀眾面前。
與2017年10月在南京的首演相比,這一版的《二泉》經過進一步打磨,又有了不少“新意”。解放軍總政歌劇團原團長、總導演黃定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整部歌劇最重要的調整之一,是對“重生”的強化,正是1949年之後,阿炳的才華和音樂才能被世人銘記。為了突出這種明亮基調,不僅對燈光和服飾進行了重新設計和製作,更將阿炳的個人命運、音樂的形成背景和整個時代的滔滔巨浪聯結起來。無錫的地域色彩和水鄉風情,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二泉》以無錫市歌舞劇院為演出班底,由《復興之路》文學總執筆、國家一級編劇任衛新擔任編劇,國家一級作曲杜鳴擔任作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則飾演“從18歲到去世”的阿炳。排練之初,他覺得最難的是“摸索作為盲人的體驗和感覺”,隨著舞臺體驗的深入,隨著他和阿炳“音樂世界”的“合二為一”,王宏偉進一步感悟到“我阿炳迸出的血是流不幹的泉”這句唱詞背後的意義,“隨著人物命運的起伏,唱段的風格一直在變化,在塑造人物的同時,也讓我對阿炳、對他的音樂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深的感悟。”
談及音樂部分的創作,杜鳴説,“最主要的是抓住無錫的地域特色,讓觀眾一聽就知是江南的。以《二泉》的音樂為基礎向外擴張,融入戲曲、評彈等多種元素,根植於民族音樂形成自身特色,才能更接近觀眾情感,讓觀眾對阿炳有親切感。”
面對一個曾被多種藝術形式呈現過的題材,如何在歌劇舞臺上唱出新意?杜鳴坦言,“傳統的二胡曲本身外延並不大,所以我們借助演唱、交響樂隊等元素,不斷顯現它的音樂主題。器樂有局限性,但人生是沒有局限的。整部劇通過音樂節奏、旋律的變化和觀眾産生情感勾連,更有貼近性。”
對於《二泉》的創作,黃定山非常注重民族歌劇當代性的探索。他對記者説,“當代民族歌劇創作要從觀眾新的審美需求出發,著力表現時代精神和主題,表現豐富的當代生活。當下的民族歌劇不僅要好聽,而且要好看。本土觀眾更注重歌劇的故事性,而好看的故事需要真實生動的人物去支撐。”
民族歌劇不僅要讓中國觀眾喜愛,也要被世界認可。對此,黃定山説,“《二泉映月》民族音樂經典,被稱為‘中國的《命運交響曲》’。所以,我們把主要衝突放在阿炳與苦難命運的不斷抗爭上,體現他對音樂、對光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上,打造一部極具悲情詩意的正歌劇。當二泉化作了天泉,整部劇的意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