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相城區華元路上的蘇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內食堂每天向2000多名師生供應一日三餐,是相城區餐飲行業的必查企業。這裡小到一把菜刀的紅綠標記,大到切配、燒煮等區域的分隔,共計30個檢查事項,全得一次查實驗透。一般而言,這個流程即使再熟練的執法人員,也得3個小時才能完成,更別説學校內部近20部電梯的年檢、學校物業、外包食堂等市場主體的年報查驗等。這些大小項目按照“雙隨機”要求一輪下來,得忙活一個星期。
而從2017年8月份開始,無論主體的大小、複雜程度如何,只需要半天時間,相城區市場監管系統的“雙隨機”檢查就能全部搞定。這樣的改變,得益於相城區市場監管局立足“放管服”改革要求,在全省獨創的大數據“雙隨機”綜合檢查新模式。
今年以來,江蘇省工商系統提出要率先在全省各工商條口實現“雙隨機”的全覆蓋。為此,相城區市場監管局提出以大數據助陣,自我革命,釋放出不少“大招奇招”。省工商局局長王元慧去年11月到相城考察後直言:“這是我見過全省最下工夫也是最標準化的‘雙隨機’執法檢查模式,‘相城模式’值得向全省推廣。”
“相城模式”何以贏得上級部門的高度評價?首先,它解決了“雙隨機”檢查隨機性低的問題,該模式建立了包含全區10萬多家市場主體在內的名錄庫,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個體戶都會在同一概率下被抽取為檢查對象。
不僅如此,“相城模式”還一舉解決了檢查人員隨機匹配率低的問題。其實在以往的“雙隨機”中,由於有資質的執法人員固定在一到兩個科室,“搖號”也只在他們中間,久而久之,檢查人員也就無法做到真正的隨機。
針對這一問題,相城區市場監管局在全省首創將32類“雙隨機”檢查事項(工商3類、質監16類、食藥監13類)放到了一個“籃子”裏。在隨機檢查人員庫中的大部分人員,被培養成“全能選手”——不僅擁有原先工商執法資質,更通過自考具備特種設備檢測、檢驗資格,為在“雙隨機”基礎上的“三合一”檢查提供了便利。結合不同業務領域、人員崗位分工等情況,對執法人員工作專長進行分類,提前對人員屬性進行標注,發揮互相指導、互相監督的作用。
2017年8月,相城區市場監管全系統首次利用自創的這套“雙隨機”2.0版本,對市場主體、食品餐飲、特種設備等行業共計719家市場主體開展了“雙隨機”抽查工作。原本全局上下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僅2個多月就完成,並且發現了比以往更多的問題:公示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144家、特種設備各類隱患58項、食品安全隱患1405個……這些日常檢查未必能暴露的隱患,被全新的“雙隨機”機制一層層過濾出來。
發現問題不是目的,關鍵在於解決。為此,相城區市場監管局還專門設計了“閉環處理方式”。2017年度的檢查中,將274家企業列入經營異常名錄、12家個體工商戶標記為經營異常狀態,並依法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
如今相城區市場監管局獨創的這套“統一抽查標準、統一開展檢查、統一事後公示”的抽查模式,不僅克服了執法檢查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更推動執法工作長效型、精細型的轉變。“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相城區的探索,為限制行政執法權力“任性”提供了良好參考,更為法治政府背景下的社會、群眾監督、公平、公正執法提供了更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