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拓寬以城帶鄉新路,關鍵要讓更多城市資本流向農村——盤活土地和農宅資源是篇大文章
前不久《新華日報》記者與一位縣農業部門負責人聊天,他感慨地説,鄉村振興,除了缺人才還缺錢。這些年農村青壯年在家門口或外地打工,攢了不少錢,可錢到哪去了?一是流向城鎮,有條件的農民到城鎮買房了;二是沉澱在農村,農民掙了錢,做的第一件事是蓋房子,可很多人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時才在家裏住幾天。“農村住宅是不能賣給城鎮人的,所以實際上農村的資金是單向流動到城鎮了。沒有錢,怎麼振興?”
這位負責人提到的資金“單向流動”,其實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吸引城鎮資本流向農村,關鍵看農村怎麼利用好資源。
土地和農宅,是農村最重要的資源。耕地紅線碰不得,但農村的存量土地完全可以利用起來、使之發揮作用;農宅只允許在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交易,但是否可以跳出交易的窠臼,拓寬其他經營途徑?
溧陽市溧城鎮八字橋村黨支部書記黃涵君前不久給記者講了一件事:去年7月初,該村一個叫禮詩圩的自然村突然“火”了,村道上停滿了大量來自城裏的轎車。她去現場一看,原來城裏人是衝著一方面積僅60畝的荷塘而來。荷花盛開的美景在微信朋友圈裏越傳越廣,遊客從最初的每天十來人發展到後來的幾百人。
黃涵君琢磨:為什麼不因勢利導擴大荷花塘面積,並配套完善旅遊設施呢?她把這個想法跟村委班子一説,有村幹部提出,村裏很多人進城居住後房子一直空著,可以發動村民將房子改造成民宿。很快,一家大型企業聞訊而來表達投資意向,將村裏的幾個塘口連綴成荷花塘景點區,再將農宅改造成民宿併發展農家樂。目前項目洽談進展順利,等資金來了,農民就業的渠道有了,村容村貌也能就此更上一層樓。
不久前,浙江省在很多縣(市)推動農宅經營,主要路徑是出租。目前城市裏大量老年人口希望到農村養老,圖的就是空氣好,還可以利用房前屋後邊隙地種點菜、養點花;還有不少城市白領希望在農村度假,體驗一番農耕生活的慢節奏。記者老家紹興郊區一處荒廢已久的老房子就被來自城市的白領租下,對方投入70萬元修葺、整理周邊環境,吸引更多同伴前往尋覓類似的老房子、空房子。
實際上,江蘇省也有類似的情況。南京六合區很多農房裏,住的是城裏去的退休老人,江寧區不少農宅租給定期前來度假的城市白領。宜興市的星級鄉村旅遊區(農家樂)達217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閒置農宅改造而來,投資者中不少是城市人。湖氵父鎮洑西村原本毫不起眼的農宅被改造成風格各異的民宿,一年四季遊客不斷,節假日更是一房難求,村民們從出租農宅中獲得收益,不少人在家門口就業,農産品也不愁賣了。溧陽市戴埠鎮李家園村的富民資産專業合作社租賃33位農戶閒置的房屋,按二星級標準統一設計改造成民宿,幾年下來該村已成為城裏人休閒度假集中區,出租農房的村民戶均年收入達4.5萬元。
再説土地資源的潛力。不久前本報曾報道,睢寧縣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每個村復墾新增土地500-1000畝。無獨有偶,淮安市最近也提出,力爭3-5年讓農民基本集中居住。該市有18580個自然村,平均每村只有52戶,空關房率超過20%,耕地碎片化現象突出。專家認為,集中居住後,土地使用集約節約程度將大幅提高,新增土地可作為土地佔補平衡的後備資源,村集體可以利用新增土地開展經營,吸引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逐漸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實際上,除了有歷史和文化積澱、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不能拆除外,其他分散居住、缺少規劃的自然村落,都可走集中居住之路,一來可讓村容村貌徹底改變、村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二來能獲得寶貴的發展資金。
即使在土地資源緊張的蘇南地區,也有些閒置的農村建設用地有待盤活。前幾年,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相關人士發現,每個村都有一批廢棄的倉庫、牛棚和廠房,曾是以前村集體的建設用地,還有一些破舊、無人居住的農房。在獲得國土部門政策支持後,鎮裏出臺政策:村民如果自願放棄宅基地,除了拆除地面建築物有補償,將宅基地騰出來還能獲得補償;異地重建住宅,如果少用宅基地,也予以補償。拆除的舊房復墾後,鎮裏獲得了寶貴的建設用地指標,而農民和村集體則獲得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資金。這樣的思路,別的地方也不妨借鑒。
最近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七條具體路徑。所提到的“以城帶鄉”,除涵蓋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資源,讓更多的城市資本流向農村也是其中一個含義。這就需要更多農村基層幹部廣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