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輿情評論 >> 正文

“舌尖” 老IP如何烹出新味道

2018-02-27 14:26:47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羅毅     責編:石麗敏    

  “近觀食物之美,遠眺文化淵源”,讓人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春節期間登陸央視播出。播出期間,《舌尖3》話題性十足,“口碑下滑”與“高收視率”比翼齊飛,成為一組矛盾的關鍵詞。作為國內紀錄片的王牌IP,一路走來的“舌尖”系列,也在面臨著突破瓶頸與創新表達的挑戰。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讓國人驚艷,贏得好評如潮。接下來,“舌尖”系列的每次亮相,可謂都掙足了觀眾的期待。這次《舌尖3》播出後,觀眾口碑顯示出明顯的兩極分化局面。首先,有不少忠實觀眾對於《舌尖3》的回歸熱情點讚,“依舊是那個能讓我口水與淚水齊流的《舌尖》。”然而,也有不少觀眾看完第一集《器》之後,就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垂涎欲滴的美食變少了!”此後幾集,陸續還引發了各類吐槽,“沒有美食,也沒有人情。”“金字招牌倒了。”“不及格。”這些評價紛紛見諸網絡端。甚至還有部分專業人士指出,《舌尖3》的解説詞也顯得不考究、不嚴謹。例如,雲南石鍋並非起源於雲南,而是四川藏區,並且“太湖之冠”花鱸的説法也並不準確。

  “舌尖”的金字招牌是什麼?是美食,更是食物背後的人情與文化之美;是通過鏡頭語言,傳遞出百姓日常生活的人情溫暖,打撈出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於是,“舌尖”也從美食主題躍升出來,勾連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綻放為現象級的作品。“舌尖”之魂,乃在於此。

  實際上,這一次《舌尖3》的確想突破原來的“套路”,“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記者發現,《舌尖3》總導演、製作團隊都變動了,力圖增加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也重新搭設了內容框架。比如,第一集的主題是“器”,鍋、刀、案、籠、灶這些器具,搖身變為鏡頭主角。接下來的幾集中,《香》主打難忘的家鄉小吃滋味,《宴》是古今各地宴席大薈萃,《養》介紹食療並用的中華藥膳……這些涉及器具、宴席、食養等方面的“排兵布陣”,都是之前的美食紀錄片從未專門呈現過的內容。

  作為觀眾具有深厚感情的經典IP,不少觀眾都還是希望看到“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實際上,這一次《舌尖3》的製作方想積極創新的意圖,也沒有錯,冒險創新同樣是一種可貴的勇氣。只不過,老IP想烹出新味道的確並非易事。從第一季到第三季的6年間,一路走來的“舌尖”,如何既讓觀眾感到熟悉與親切,同時又能滿足挑剔的胃口,時有新鮮之感?這也給我們提出了紀錄片創新的時代之問。

  近年來,國産紀錄片的水準日漸提升,時有口碑爆棚的良心之作,像《超級工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將中國故事進行了富有創意的時代表達,常常給觀眾以驚喜。相應的是,觀眾對於紀錄片的審美需求也日漸提升,對於作品的主題內涵、敘事方式、視聽語言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對於《舌尖3》,就有觀眾提出了頗為專業的意見,比如剪輯不夠細緻、食物近景特寫太多、解説詞中的部分訛誤等等。觀眾變得嚴格苛刻了,這是好事,也在倒逼製作方以更嚴謹的態度來創作作品。

  同樣,《舌尖3》也提醒我們,紀錄片創新之路要想走得更好,還需要不斷開掘題材,更加活泛起來。有人統計,當年《舌尖1》播出時,全國僅有40-50檔美食欄目,而現在有大約400-500檔的美食欄目活躍熒屏。一部“舌尖”火了之後,各類打著“尋味”“味道”等招牌的美食類紀錄片一哄而上。觀眾的興奮勁兒懈怠了,自然就容易審美疲勞。再好的題材,一而再、再而三跟風,難免容易淪為惱人的狗尾。

  不過,不少觀眾對於《舌尖3》之所以“責之深”,恐怕還是“愛之切”。事實證明,不管觀眾怎麼“吐槽”,“舌尖”依然是一個堅挺的IP。《舌尖3》不僅收視率高,影響力也絲毫沒有減弱。第一集播出後,其中提到的章丘鐵鍋,立即變成了網紅,瞬間刷爆了朋友圈,現在已經脫銷。實際上,不管是河南穿山灶、章丘鐵鍋,還是週口逍遙胡辣湯、寧德屏南傳統藥膳、泉州美食石花膏,每當一個地方的美食符號出現時,都會引發當地的媒體熱傳,也激發著當地人的集體自豪感。可見,“舌尖”依然是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文化載體,如何讓它源源不斷地注入創新活力,這是值得思考的。

  在我們新時代的文化沃土上,應當有更多反映時代需求、反映優秀文化的紀錄片。由“舌尖”出發,我們也期待著更多的紀錄片精品走上熒屏,“爆款”頻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