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四好農村路’就是老百姓的致富路。交通的改善,引得村裏的能人紛紛返鄉創業。有位種養大戶一下子就流轉了1500畝土地,引導農民種植果蔬,脫貧致富。村裏46戶低保戶和貧困戶,目前已有23戶脫貧。” 近日,如皋市搬經鎮焦港村黨支部書記劉支平在接受“四好農村路”主題採訪活動時説。説這段話的時候,他的臉上溢滿了笑容。
劉支平介紹, 2011年,他聯合5名村幹部,帶上8戶低保戶和貧困戶,成立了劉支平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村裏120多畝土地,開始種植葡萄、蔬菜等。但當時的村裏只有2米寬的(泥)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顧客進不來,客商的車輛上不了門,給果蔬銷售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幾乎季季虧損。2014年,搬經鎮政府組織修建了4.5米寬的水泥路,2017年,4.5米寬的水泥路又拓展到6米寬。客商來了,採摘的遊客也來了,果蔬不愁賣,批發零售的顧客絡繹不絕,每天的門市零售就達到10000元。跟著他的8戶低保戶和貧困戶已有6戶脫貧。村裏的農民每年不但能獲得1300元一畝的土地流轉費,還能拿到人均22000-25000元的工資。過去的村集體年年虧錢,目前村集體賬上結余資金超過100萬元。
南通如皋市九華鎮黨委書記丁山燕介紹,“要致富先修路”,這是發揮農村公路先行官作用的形象概括。九華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每年通過爭取上級支持和本級專項安排1000多萬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鎮級農村公路56條123公里,農村道路硬質化實現了村組全覆蓋,戶戶通達率在95%以上,極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促進了農業發展,提升了農村形象。
如皋綠野生態農業觀光中心的負責人陳子芬説,道路的變遷見證了她的發家史。過去,她家是村裏的貧困戶,現在,她經營的企業每年的産值已經過億元。2003年,她開始在村裏辦廠,當時路窄泥濘,運輸只能靠小三輪;2007年她搞養殖,村裏建設了3.5米寬的水泥路,運輸基本靠拖拉機;2012年,她利用村裏的30畝荒地,種苗木,村裏的道路還是3.5米寬,運輸主要靠小型車輛;2017年,她在村裏流轉土地500畝,經營果蔬種植,村裏的道路從3.5米拓展到6米寬,大車也能開到田間地頭;2018年,她著重發展果蔬採摘、垂釣、餐飲和住宿,鎮裏村裏配合,開始建設路間綠化,插了柳樹,種了桃樹,春天一到,桃紅柳綠,道路的安保也同步到位,裝了防護欄,公交站臺、指示牌、候車點等服務設施一步到位,極大地美化了鄉村,自駕遊、團隊遊的遊客也慕名而來。
如皋市搬經鎮黨委副書記梅志祥説,“四好農村路”,“建好”是出行便利的前提,“管好”是通行更安全的保障。下一步將持續推進鎮、片、村三級路長體系的建設健全,明確農村道路的日常管護責任,確保每條道路責任到人,逐步規範完善養護體制機制,著重加強道路附屬設施建設和管養護工作,在人流量大、出行需求突出地段增設公交點,實現公交線路延伸,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
丁山燕表示,便利的交通設施,良好的資源環境,給他們招商引資錦上添花,目前已經有多個規模農業項目、休閒旅遊項目落戶。“四好農村路”是富民強農的有力支撐,“四好農村路”就是農民的幸福路、致富路、小康路。(文 馬國福 任德國 編輯 陸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