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朱斌 通訊員 闞建斌):近日,江蘇省文物局在南通市如東縣召開唐宋國清寺遺址考古驗收會,初步確認由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地點,“掘港唐代國清寺”遺址為“海上絲綢之路”重點遺産點。
考古專家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在江蘇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發現了重要的古代建築遺存,包括唐宋時期的國清寺三座大殿殿基等各類遺跡10多處,出土文物標本近千件。此次考古發掘首次印證了日本高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關於“掘港國清寺”的記載。“掘港國清寺”這座千年古剎的遺址位於江蘇南通如東縣掘港鎮。西元838年,日本第19次派出遣唐使,因遭遇風暴在如東掘港登陸,多數成員在國清寺居住15天,並得到海陵(今泰州)鎮官員的歡迎和接待,之後從這裡登船由“掘溝”、運鹽河經南通如皋鎮、揚州海陵縣去揚州,再從大運河到唐朝首都長安。參加這次遣唐使團的圓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作為世界東方遊記三大名著之一,記錄了圓仁歷時9年7個月、入唐求法巡禮的見聞。圓仁在書中涉及的重要地點大約有10處以上,但目前真正有唐代考古遺跡發現的,只有“掘港國清寺”,可見其意義之重。
唐宋國清寺遺址是展現如東中心城市“掘港鎮”與大運河支流西漢“運鹽河”—隋代“掘溝”—宋代通揚運河和江蘇早期沿海開發的重要歷史景觀。圓仁等遣唐使一行在從掘港前往揚州途中,先由揚州海陵縣白潮鎮桑田鄉東梁豐村到附近的國清寺,乘船自支線運河到達海陵再到揚州。
此次考古發現的三座築土臺基遺跡年代大約是唐代元和年間(西元806年-820年),與文獻記載的、著名天臺宗法師行滿創建如東國清寺的時間相吻合。出土瓷器上發現“國清”“方丈”“庫司”等墨書款,也證明這裡正是唐宋時期的國清寺所在。考古發現與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記錄相互印證,揭示許多隱藏的重要歷史,併為之提供了實證。
唐宋國清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為南通及江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誌性遺跡,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線的重要見證地和遺産點,唐宋國清寺遺址與揚州東海線遺産點以及張家港黃泗浦海絲遺産點(鑒真東渡點)、上海青龍鎮海絲遺産點(圓載歸國點)、蘇州太倉樊村涇海絲遺産點、連雲港孔望山佛教遺跡等共同構成了江蘇乃至中國海絲東海線遺産群及證據鏈。“掘港唐代國清寺”遺址初步確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重點遺産點,對江蘇省文物局認識“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線從濱海經大運河支線到達海絲名城揚州的線路及當今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海上絲路申遺體系建構、中日關係史考察等有著廣泛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江蘇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現場 闞建斌 攝
遺址內出土的帶有“國清”字樣的瓷器 闞建斌 攝
出土的宗教法器 闞建斌 攝
考古工作者展示出土的唐宋風格蓮花紋柱礎石 闞建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