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創新江蘇 >> 正文

多元增收 百萬農民大步奔小康

2018-08-22 10:10:10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羅毅     責編:程茜    

  原標題:多元增收,百萬農民大步奔小康—— 美麗鄉村建設南京實踐系列報道(中)

  7月底,江寧黃龍峴茶文化村農家樂老闆邢有龍放下生意,帶著妻子去了趟貴州,來了一次雙人10日遊。自從2013年回鄉創業,旅遊就成了夫妻倆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一年忙到頭,趁農家樂生意淡季出去轉一圈,放鬆放鬆。”邢有龍樂呵呵地説。

  作為全市返鄉創業的農民典型,邢有龍曾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説,全家年收入四五十萬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南京,類似邢有龍這樣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變生活的農民還有很多。南京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彰顯了獨特的鄉村生態,更為農民打開了廣闊的致富空間,全市150萬勤勞樸實的農民正向高水準全面小康大步邁進。

  從“賣不掉”到“不愁賣”

  農産品變旅遊商品附加值大增

  8月,江寧溪田田園綜合體茶廠廠長吳世忠盤點今年茶葉收成,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往年,500畝茶園分散在農戶手中,少的每家幾分田,多的數畝田。因為種植分散,缺少品牌,茶葉一直賣不上價錢。 

  2016年起,江寧打造溪田田園綜合體,統一流轉了茶園土地,註冊了“溪田”品牌,並統一管理模式,採用人工除草,施用有機肥和農家肥,捕捉害蟲則使用燈光誘蟲器、黏蟲板,確保茶葉的優質、健康、安全。

  “以前一斤茶葉四五百元,價格雖低,還要四處託人找關係。”吳世忠説,如今完全不同,溪田雨花茶獲得2018年全市雨花茶評比金獎,每斤茶葉售價1200元,雖然價格上漲了一倍多,但一點不愁賣。

  美麗鄉村建設順應了大眾休閒需求,大量遊客涌入鄉村,鄉村的農副産品成了搶手的旅遊商品,銷路不愁,附加值大增。在六合區龍袍街道長江漁村,綠水青山不僅是這座漁村的自然基底,也是村民致富圓夢的源泉。當地重點發展旅遊産業,2017年,全村2700多人依靠旅遊人均增收5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2280元。村民程斌回鄉創業開起農家樂,生意紅火,年收入達到40萬元。他説:“光靠餐飲不可能賺太多,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遊客購買我們本地的土特産。”他向村民收購草雞、草雞蛋、鹹貨等,價格公道,帶動了鄉親們增收。

  溪田茶葉、六合草雞蛋“不再為銷路發愁”,得益於南京市緊扣特色産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全市以農民增收為重點,積極發展鄉村旅遊、養生養老、運動健康、電子商務等美麗業態,把農村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從“出逃”到“回歸”

  十多萬外出務工農民返鄉

  45歲的何英凱至今還記得五六年前高淳區蔣山村的模樣:磚瓦廠的煙囪冒著白煙,天空總是灰濛濛一片;門前水溝漂浮著各種垃圾,蚊蠅亂飛。他和其他年輕人幾乎像逃一樣離開了家鄉,外出或打工或創業。 

  蔣山村本是江南秀麗之地。“南京之南在高淳,高淳之南在蔣山。”這個蘇皖交界的邊陲小村,東邊群山環抱,層巒疊翠,西面傍著“日出鬥金,夜出鬥銀”的固城湖,煙波浩渺,美不勝收。但村內環境臟亂差,村莊日漸空心化,還是讓年輕人選擇“出逃”尋找出路。

  這一切,從2013年村裏打造美麗鄉村時起了變化。根據市、區的部署,當地為小山村修建了全新道路,村莊收拾村容村貌,系統挖掘、梳理了當地漢代墓葬、唐朝驛道、南宋祠堂、明清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將城裏人稀罕的好生態、好空氣、好故事加工成了一桌“鄉村大餐”。 

  一撥接一撥的城裏遊客慕名而來,村民出路豁然開朗。何英凱很快回到村裏,收購當地蘆筍深加工後製作成蘆筍茶。鮮蘆筍數十元一斤,加工成蘆筍茶每斤可以賣到2000元。

  2018年初,何英凱又在當地種植了西瓜、聖女果、草莓,吸引遊客前來採摘,其中僅西瓜每畝年收入就可達一兩萬元。

  市委農工委統計顯示,近年來像何英凱這樣返鄉就業、創業的村民,全市共有十多萬人,他們原本在異鄉打工、創業,一年四季很難顧家。美麗鄉村建設,打開了鄉村發展空間,讓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就業、創業機會,同時還能兼顧家庭。

  “十多萬農民回歸鄉村,有效解決了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市委農工委統籌處處長陳佩弦説。 

  從“單一”到“多元”

  美麗鄉村人均收入高於全市7000元

  從銷售農副産品,到開辦農家樂、民宿等,全市150萬農民正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闢了多元化增收致富途徑。

  江寧湯家家村村民陳女士將老房子出租給別人開民宿,年租金5萬元。平時她聯合其他村民在多家民宿幫忙保潔,打掃房間、清洗床單,月月有工資。此外,她的丈夫在當地經營一家肉鋪,幾項相加,家庭年收入穩超10萬元。

  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和蘇州、無錫農民的收入相比,南京農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産凈收入上。3項收入差距的背後,反映了南京市農村地區的非農産業基礎相對薄弱。而全市大力推動的美麗鄉村建設,正在逐步補齊拉長這一短板。

  在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立足需求、創新供給,積極拓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閒養老、教育體驗等功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注重三産融合,把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産業發展有機結合,完善農莊、農園的休閒旅遊功能,舉辦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全市已建成市級農家樂專業村38個,餐位超過4萬個。涌現出浦口雨發、六合巴布洛等一批一二三産融合的典範。 

  ——注重業態創新,積極培育美麗鄉村“+家庭農場”“+健康怡養”“+休閒度假”等新型業態,鼓勵利用閒置宅院發展鄉村民宿。目前全市擁有精品民宿200余家,床位超過3000個。

  ——注重吸引城市資本和創客下鄉,目前全市有1000多名大學生返鄉創業,發展農村電商2500多家,美麗鄉村示範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市農民7000多元,農家樂經營戶戶均年收入超25萬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