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水準的高低是評價政府能力的關鍵因素。政策影響的對象,無論企業還是居民,無論個人還是團體,他們對政策的感受,應當成為衡量政策水準的重要內容。南京市政府最近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0條”,其中在全國有創新意義的舉措多達30條,公佈後廣受社會關注與點讚。
南京此次政策制定一改傳統思路,以政策服務對象的感受為出發點,文件起草三上三下,反復打磨修改。政策好比是政府的産品,而企業則是政策所服務的用戶,制定政策注重用戶思維,重視客戶體驗,這種改變對政府改進服務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有些地方出臺政策,習慣照搬上級文件, 最迫切的問題不聚焦,最該解決的問題繞著走,拿出的政策戴著“貫徹”“落實”的帽子,脫離地方工作實際,執行起來效果可想而知,所謂的“貫徹”“落實”也只能停留在紙上。南京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初稿出爐後,市裏向幾十家部門和上百家企業徵求意見,排查出48個政府部門存在的問題,徵集到55條企業意見,在此基礎上把企業發展面臨的痛點難點堵點摸得一清二楚,制定政策自然有的放矢。
政府制定的政策講不講用戶思維,同樣體現在政策文件的字裏行間。這就好比給路盲指路,告知對方“朝北拐再往東再往南”,這樣的模糊語言説得越多,聽眾就越糊塗。政府只有站在路盲的角度,用左右前後、建築標識等指向清晰的語言指路,才能幫大眾抵達目的地。南京“改善營商環境100條”內容明確後,怎麼從用戶視角表述政策,給熟稔公文寫作的文件起草者們出了難題,他們花了3個多月字斟句酌,用企業想聽、愛聽、聽得懂的話寫“100條”。每一條都逐一過堂,部門工作、表態之類內容一律刪除,而政策的責任單位、辦理時限及部門承諾不可缺少。
政策制定從企業切身需要出發,內容實打實,不説空話,不留“埋伏”,這樣的政策無需過多解讀,企業便能掂出“幹貨”多不多、“解渴”不“解渴”。當然,這樣的政策倒逼政府部門“刀刃向內”,不打折扣地把政策執行到位。可以説,這是以政府“自上枷鎖”換企業滿滿的獲得感。
市場經濟條件下,各行各業要生存,用戶思維是基本法則。企業不考慮客戶所需,閉門造車,即便用盡心思,所供註定難以抵達用戶,更不用説鎖定用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各級政府想問題、作決策、幹工作,同樣必須花更大氣力讀懂用戶思維,精準把握群眾和企業的真實需求,切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企業對轉型發展的追求。(新華日報 記者 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