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沿海灘塗水稻栽培技術取得突破 去年鹽鹼灘 今年米糧倉
在鹽城東臺市條子泥墾區的條北片,2017年還是白花花的鹽霜與鹽蒿點綴的鹽鹼灘,如今變成稻浪翻滾的金色海洋。近日,江蘇省農技推廣協會組織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等單位有關專家,對揚州大學等單位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究計劃“鹽鹼地水稻高産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與南京北盛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沿海開發(東臺)有限公司在東臺條子泥墾區聯合實施的鹽鹼地快速改良及水稻機插高産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綜合示範方進行水稻實産驗收,淮稻5號、甬優1540兩品種分別機收1.47、1.37畝,畝産分別達668.1公斤和666.1公斤。
專家組組長、省農科院研究員呂川根説,一般中重度鹽鹼地改良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投入大,見效慢,改良期間水稻畝産通常只有幾百斤,而條子泥墾區條北片等地水稻種植第一年就能過千斤,這是重鹽鹼地快速改良及水稻高産高效栽培的重大突破。
東臺市條子泥墾區是2015年完成圍墾的灘塗鹽鹼地,上述項目實施的條北片7230畝鹽鹼地,經2017年冬季和2018年春季的農田工程建設,0cm-20cm表土含鹽量10.6‰-42.0‰,平均28.4‰。項目首席專家揚州大學戴其根教授介紹説,重鹽鹼地水稻實現高産關鍵在“脫鹽培肥、耐鹽品種、栽培技術”的突破,集成應用“耕、曬、泡、旋、排”多次循環、增施土壤調理劑等快速高效脫鹽關鍵技術。
江蘇人多地少,該項目的成功突破,對加快江蘇省乃至我國沿海灘塗鹽鹼地改良和向耕地轉化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新華日報 記者 鄒建豐 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