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打破老城産業空心化和科教資源外流困境——無邊界“硅巷”,激活老城創新基因
相比于眾所週知的“矽谷”模式,“硅巷”這個概念似乎有些冷僻,但2018年開始熱門起來,出現在國內多個大城市的産業計劃中,南京市也將其寫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
嵌入式創新,激活大院大所“一池春水”
秦淮區地處南京老城核心區,人口集中、建築密集,城市空間拓展、開發建設空間極其有限。如何在此推動科技創新、激發城市活力?秦淮區提出,要學習借鑒美國“硅巷”發展經驗,探索秦淮創新發展新路子。
“硅巷”位於紐約曼哈頓,是個虛擬園區,聚集著從曼哈頓下城區到特裏貝卡區等地的移動信息技術企業群,它沒有固定邊界,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園區,已成為紐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18年9月,“秦淮硅巷”建設藍圖出爐,以中山東路、龍蟠中路、月牙湖和秦淮河為圍合,總面積約4.3平方公里。區域內擁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集團、55所、8511所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有院士或雙聘院士9人、高級專家2000多人、青年知識分子4萬餘人。秦淮區委、區政府提出,緊貼城市原有肌理,對現有老寫字樓、老廠房、棚戶區加以改造,釋放創新空間,嵌入式容納大街小巷創新創業者,打造無邊界創新園區。根據測算,區域內將新增科技創新載體137萬平方米,目標是經過3年-5年的努力,落地運行20家-30家新型研發機構,培育集聚10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産值達300億元,立足大院大所特點,打造軍民融合特色産業集聚區。
“我們的生産搬到主城外,但研發還是要回來的,老城區的區位優勢和科教資源無法取代。”5311廠副總經濟師楊通介紹,地處秦淮區標營4號的5311老廠房已變身紫荊科技園,成為眾多科創企業啟航地,打造以航空電子、信息技術為主導的軍民融合示範先導區,目前正與一批院校洽談合作。
這一“無邊界”理念,激活區域內大院大所,院校地攜手,組成秦淮“硅巷”推進委員會。去年以來,入駐秦淮“硅巷”的新型研發機構有3家,孵化企業7家,在孵13家。
激活創業生態,破解老城“空心化”
毋庸諱言,當下一些城市中心老城區不同程度地面臨産業空心化、科教資源外流等問題,人口結構相對老齡化、社區活力不足……如何復興老城?最近一段時間,上海黃浦區和虹口區、廣州天河區、西安蓮湖區等,不約而同地提出“硅巷”概念。
在2018年12月17日出臺的《南京市推進高新園區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中,南京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城市“硅巷”計劃。南京市科委副主任陳為生介紹,南京計劃大力推進鼓樓、徐莊、白下和建鄴等高新園區通過改造老廠房、盤活老校區等,充分釋放創新空間,嵌入式容納更多創新創業者,打造校地融合、産城一體、創新創業活躍度高的“硅巷”。
在新一輪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有張南京老城科技硅巷示意圖,圍繞南大、東大、河海、南航、南師大、南藝等高校畫了一個又一個“圓圈”。南京市規劃局局長葉斌説:“這是這輪規劃修編的一大亮點。南京要做優創新生態體系,打造全域創新空間,通過在老城範圍內培育科技硅巷,推進大學和科研機構及周邊社區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轉化氛圍。”
“創新不僅在園區,更在城市社區。”負責秦淮“硅巷”工作的白下高新區園區服務處處長金界春説,紐約“硅巷”的經驗就是,創新要在城市中心、城市為創業者服務。有了創業者入住,創新資源注入,老城空間就有了活力,找回産業動力,“空心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秦淮“硅巷”計劃在2年-3年內增加3萬個就業崗位,通過吸引人才回流,讓老城煥發生機。打造“硅巷”,成為探索老城更新、舊城創新的一條新路徑。
“硅巷”賦能城市,亟待破除“園區思維”
南京市主要領導在調研城市更新工作時表示,城市更新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常態,特別是人口密度大、功能承載多、環境容量小的老城區,必須向“存量空間”要“增量價值”,通過有機更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南京將圍繞打造城市“硅巷”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集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于一體的特色創新街區;支持通過多功能立體開發和複合利用,盤活存量低效工業用地,發展新興産業,建設創新載體。
“這是‘老樹發新芽’,不像園區是平地起高樓。”面對“硅巷”概念漸熱這一現狀,金界春坦言,打造“硅巷”一定要擺脫路徑依賴、破除固有的“園區思維”。具體而言,首先要做“減法”,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聚焦主導産業,切忌“貪大求全”。第一步應該是加大清理力度,改造現有業態,提升産業集聚度,而不是忙著招商。在他看來,打造“硅巷”是實現老城原有肌理上的嵌入式發展,不是先拆後建的傳統模式,不會一蹴而就,主導者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市場多元主體聯動、共同發力,就會帶來“飛輪效應”——一開始飛輪轉動會有點慢,等大家都來推,它就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金界春建議,對“硅巷”建設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讓“工改研”項目可參照高新區政策執行,將所涉及配套設施及環境提升工程優先納入城市建設計劃,鼓勵區域內相關建築在符合條件下改建為人才公寓。(新華日報 記者 仇惠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