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小學幼兒園“陪餐”制度來了 ——“零容忍”守護校園“舌尖”安全
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日前發佈《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要求從4月1日起,中小學幼兒園應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
校長老師學生“同質同餐”
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度並非一項新制度。早在2012年,在教育部等15個部門印發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中,就提到“供餐模式應逐步以學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為確保食品安全,學校負責人應陪餐,餐費自理”。江蘇省不少學校校長老師和學生已實現“同質同餐”。
3月20日中午,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食堂裏,孩子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埋頭吃飯,當天是三菜一湯。一個餐桌邊坐著4位老師,其中一位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我們學校老師跟孩子就餐地點一樣,飯菜也是一樣,中午一般是班主任老師帶隊,晚飯一般是老師跟留下來上晚班的孩子一起吃。”
當日11點多,一輛送餐車停在南京市江東門小學教學樓下,幾名送餐員在學校副校長李春寶的監督下,將盒飯送至每間教室門口。江東門小學沒有學生食堂,由建鄴區教育局招標確認符合資質的餐飲公司統一送餐。按照10元一餐的標準,中午學生餐是四菜一湯。“學校要求每一個負責陪餐的老師,在第四節課鈴響之後去拿飯,然後到教室裏面跟孩子一起吃飯。”學校三(5)班班主任李澤茹説,“我們每天中午吃的菜還有飯,跟孩子們的都是一樣的,就是量會稍微多一些。”
不少校長老師認為,“陪餐”是對學生食品安全最有力的監管。尤其是發揮校長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作用,用校長的“以身試餐”,倒逼學校重視食堂飯菜品質,確保校園食品安全。“陪餐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常態化運轉才能體現。不僅是考慮食品安全問題,一起吃飯也是希望跟孩子增進交流。”
引入家長力量參與監管
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度施行多年,為何還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説到底是內部監督出了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保障校園食堂供餐安全,可以引入家長的力量來監督。讓家長們監督食堂採購、供餐全過程,讓食堂所有信息公開透明。
《規定》明確,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還應建立家長陪餐制度,對陪餐家長在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見建議及時進行研究反饋。
3月18日一大早,南京市紅山小學膳委會家長代表余萍早早來到紅山小學食堂,與食堂管理員苗老師、食堂主廚張師傅一同進行當天食材的驗收工作。“我們通過看、摸、聞、過秤,認真查看每一樣食材,向供貨商了解食品溯源、食材採購、質檢和送貨流程。同時也對食材的清洗、切配,以及食堂環境衛生、餐飲器具的消毒、食品留樣工作等進行監督,孩子在學校吃飯我們很放心。”
3月22日,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公眾號發佈《關於家長陪餐制度的落實情況的説明》表示,為了讓孩子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學校食堂對家長開放,在校長陪餐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家長陪餐制度,每天每個班級有兩個名額。
熊丙奇建議,保障學校食堂供餐的安全、衛生與品質,比陪餐制度更有效的是“明廚亮灶”,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食堂安裝監控,把監控視頻向全校師生、家長直播,學生和老師在校園公共區域,可看到對食堂儲運、加工、供餐的直播,家長可下載APP直接看食堂監控視頻。
對學生用餐安全“零容忍”
江蘇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聯合市場監督等部門,在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學生餐的安全工作上,嚴查緊管,堅持“零容忍”。
2018年9月,蘇州出臺通知要求各校實行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全面開展隱患排查和定期自查工作。2019年3月,鹽城發佈意見,明確要求各學校成立由學校負責人、教職工、學生和家長或家委會組成的膳食管理機構,全面落實學校領導帶班陪餐和教職工值班管理責任。
江蘇省正進行春季校園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開展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全面檢查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原料採購及貯存、食品加工製作、餐用具及配送車輛清洗消毒、分裝和配送等情況。此外,還將深入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排查,重點整治食品安全責任不落實、設施設備不匹配、關鍵環節存在風險隱患等問題。
各地校園食堂提檔升級也在加速。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先後投入2900萬元,對全區28所中小學校食堂基建和設備進行升級。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投資3000萬元,為全區8所學校增建1萬平方米學生食堂,進一步優化學生就餐環境。
江蘇省首批“陽光食堂”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試點已在南京建鄴區、張家港市、東臺市、泰州姜堰區和高港區啟動,目前已有276所學校進駐省級統一平臺。下一步,將在試點基礎上,形成全省通用的平臺架構思路,做好後續全省推廣工作,並加快中小學食堂規範管理文件調研起草工作,讓孩子們的餐桌更透明,吃得更安心。 (新華日報 記者 王 拓 葛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