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府與企業“同頻共振”打造産業高地 沭陽奏響工業高品質發展最強音
3月20日,宿遷沭陽縣馬廠鎮江蘇金牛機械有限公司,機聲隆隆。“公司去年銷售760多萬元,3月底,新上馬的自動化生産線竣工投産,産能可提高兩三倍,年銷售額有望突破2000萬元,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旋耕機變速箱體專業廠家之一。”公司董事長劉林高興地介紹。
在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蘇達麗智慧紡織有限公司,15條織縫生産線正開足馬力生産。“公司2018年3月投産,2019年年底生産線將達20條,銷售額有望突破兩個億。”公司總經理朱向東介紹説,二期項目計劃年內上馬,準備打造智慧化車間,引進全自動智慧電腦襪機、自動縫頭機等設備,實現織縫一體化。
如今,沭陽企業都鉚足一股勁,奔著高品質發展的目標邁進。正是這股勁,給沭陽工業發展帶來蓬勃生機。僅2018年一年,全縣就新增開票銷售超2000萬元企業192家,新增開票超10億元企業4家、超億元企業36家、規模工業企業105家、納稅超億元企業2家。實現工業入庫增值稅22.8億元、增長26%;工業銷售收入748.9億元、增長23%,總量分別居蘇北縣市第一位、第三位,連續4年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
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分析説,通過這些年的項目招引和培植,沭陽的工業經濟已實現從無到有,但其發展層次和品質等級仍不高,只有招大引強選優,培植本土企業深耕主業,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才能實現工業經濟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轉變,為高品質發展積蓄更多新動能,贏得新一輪發展主動權。
緊盯大項目和産業鏈招商,沭陽近年下足了功夫。紡織服裝是沭陽的傳統主導産業之一,縣裏瞄準紡織産業中的包覆紗産業深耕細作,招引邦源紡織、月源纖維、嘉德纖維等13家包覆紗生産企業,年産包覆紗9.8萬噸,佔全國總量的18%,被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包覆紗産業基地”稱號。沭陽包覆紗企業還制定“全國包覆紗加工貿易單耗標準”,掌握了行業話語權。2016年3月動工建設的智慧針織産業園,現已簽約入駐西南智慧紡織、達麗智慧針織等11個項目,總投資達60億元,有8個項目已投産。其中,外來客商投資企業9家。目前,僅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有紡織服裝企業230家,其中規上企業128家,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
一大批大而優外來項目的“加盟”,使沭陽的家居製造、紡織服裝和裝備製造三大傳統産業日益壯大,對工業支撐作用也日益明顯。2018年沭陽三大産業共實現開票銷售收入512.69億元,佔全縣工業開票銷售總量的68.46%。當年,全縣簽約億元項目84個、協議投資266.7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6個。
兼併重組、技術改造、股改上市、規模發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這些企業行為,在沭陽都被列入高品質發展扶持政策的範疇。2019年春節後召開的全縣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數百家表現突出的企業共獲得近億元“真金白銀”獎勵。2018年,沭陽獲評“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和全省“製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
如今在沭陽,政府與企業“同頻共振”,心往高品質發展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江蘇凹凸慢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年前還處於停産狀態,經縣相關部門牽線搭橋實現兼併重組,企業重現生機;返鄉青年徐樹衛創辦的江蘇光揚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縣裏幫助其開展掛牌上市,企業經營走上規模化、規範化,2018年實現開票銷售同比增長44%;馬廠鎮專門成立幫辦機構推進企業跨區域、跨行業兼併重組,預計年內可完成兩家交易額達2000萬元的兼併重組企業。
“只有多培植創新能力強、融合程度深、産業結構優、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的項目,才會有工業經濟的高品質發展,也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品質。”沭陽縣縣長彭偉説。
2019年,沭陽除了聚焦“3+3”主導産業,即家居製造、紡織服裝和裝備製造三大傳統産業,以及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健康醫療三個新興産業的總量提升和質態優化,還排定紡織服裝十大項目、裝備製造十大項目、電子通訊八大項目、木材家居八大項目等“1188重大工業項目”,正在制定“産業目標三年計劃”方案,全力打造産業高地,奏響工業高品質發展最強音。(新華日報 記者 徐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