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活兒, 走出“工業范兒”
“只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6月中旬,國家級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莊鎮的8萬畝麥地裏,收割機、打捆機、旋耕機歡快地忙碌著。
6月15日,徐莊鎮山黃村的麥地裏,聯合收割機剛剛駛離,打捆機緊跟著下地,留下一個個重約15公斤的秸稈包。今年,徐莊鎮實現秸稈100%機械化處置、合理化利用。
2014年,地處城市邊緣的徐莊鎮,由銅山區轉隸到徐州經開區時,尚有各類農田11萬畝,種植玉米、小麥、水稻等傳統作物。由於大馬力農機奇缺,海量農廢處理帶來的環保壓力隨之凸顯。截至2016年,全鎮100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機僅有27台,雖然區級財政支持購置77台大型機械,仍不能達到一台服務600畝的最優配置。
“跳出農業看農業”,徐莊鎮黨委書記劉雷介紹,徐州經開區提出用工業化思維籌劃農業發展。2018年9月,徐莊鎮現代農業三年規劃發佈,首次確定推進現代農業規模化、産業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定要發展新品種,爭取走在市場最前沿。”重埠村黨支部書記張家海説。2015年,村裏曾引進200畝油桃,效益不高。2017年6月,徐州經開區組織100多人,到徐州農科院參加項目對接會,為重埠、薛湖、趙瞳、黃集、徐莊5個村制訂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規劃。重埠村憑藉緊鄰徐州農科院的優勢,建成國內領先的甘薯類作物種植示範基地,並拉長産業鏈開發出紫薯粉、酒、沖劑等特色農産品。徐州菇馨蘑菇農場和全鎮各農廢産出企業簽訂採購協議,每天派出4台封閉式儲運車穿梭于田間地頭,開展禽畜糞便集中收集。運營當年,就消化掉該鎮四分之一的有機質垃圾,明年底可完成全鎮有機質垃圾全轉化。因實現農廢的系統化、資源化利用,農場獲得徐州經開區現代農業項目專項獎勵。
山黃村田頭,徐州聖人窩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安排的貨車正在裝運秸稈包。“秸稈粉碎腐熟後,是最佳的有機肥。”總經理張兆龍透露,目前,公司不僅在種植上實現環保綠色,而且向深加工領域延伸,土豆脆、櫻桃酵素、葡萄酒、果醬等已實現量産。
三産帶動二産、融合一産共同發展,傳統農業開始全鏈條升值。同時,徐莊鎮大力推廣普及移動互聯網,構建農機調配平臺。今年,海安市農機手韓正龍組織4台大型現代化農機來徐莊作業。“14天純收入2.4萬元。” 他拿出手機,點開農機寶APP,全省各地的夏收作物成熟時間、面積、收割價格,都清晰顯示。
城鄉互動、工農協調,徐莊鎮越來越有工業感和科技范。這個夏天,村民胡懷營佩戴內含身份識別信息的工作牌,進入聖人窩現代農業産業園,系統自動掃描信息後錄入後臺。“投入300萬元,經過兩年建設,配備先進物聯網設備的園區,能實現生産過程的區塊鏈化存儲,以備農産品溯源。”技術員劉麗自豪地説,園區設置5個土壤感測器、5個水肥一體化施用感測器、1個地表空氣品質感測器,每天4次,把數據信息傳送到位於徐州新城大龍湖畔的寫字樓裏,用作全生産流程的記錄分析。 (新華日報 記者 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