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灌雲實現7.2萬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轉化 新興産業,拉動低收入戶脫貧
麥收時節,連雲港灌雲縣東王集鎮鹽河村,惠澤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門前的水泥地上一片金黃,六七位婦女利索地將曬好的麥子裝袋。“在這兒幹活每天有50元收入,我們老年人家門口也能找到活幹。”64歲的鹽河村三組村民周其華説。周其華前幾年兒子意外身故,不久後丈夫也因病去世,家中兩個頂梁柱的離開,讓這個原本還算寬裕的家庭變得拮據,靠低保勉強生活。村幹部介紹説,合作社常年需要雇工,每月20多天有活幹,周其華月收入1000多元,打零工加上低保以及每年3000元土地流轉收入,兒媳婦在村裏還有個小店,這樣,可保證她家人均收入超6000元,2019年就能脫貧。
“我們把農戶的土地與扶貧資金結合起來,辦了一個合作社,結合沂河淌自然風光發展生態觀光旅遊。”惠澤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白玉帶著新華日報記者走進村裏的精品水果採摘園,種有火龍果、桃子的8個陽光大棚一字排開。“火龍果夜裏才能開花,需要及時人工授粉。”吳白玉介紹,這些活,合作社請村裏貧困戶一起來幹,由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實現貧困戶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同時按照“保底收益+浮動分紅”的形式,帶動50戶低收入戶就業,戶均增收7000元,實現村集體收益10多萬元,年底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入股分紅。
“對灌雲來説,貧窮是最大的短板,脫貧是最大的心願,富民是最大的追求。”灌雲縣委書記左軍介紹,“十三五”期間,灌雲全縣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3.5萬戶、9.79萬人,分別佔農村總戶數17.8%和農村總人口的12.2%, 脫貧攻堅任務相當艱巨。灌雲縣擺脫傳統路徑依賴,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以富民增收為核心,全方位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不僅整體經濟在困境中加快突圍,而且脫貧攻堅也邁出堅實的步伐,累計實現2.5萬戶、7.2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和44個省定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脫貧轉化率分別達74.2%和88%,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2.2%下降到去年的3.3%。
農旅結合,是灌雲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16年開始,以“伊山伊水伊甸園,真情真意真灌雲”為主題,灌雲全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率先啟動打造伊甸園、伊蘆山、潮河灣3個示範景區,新增直接就業崗位1300多個,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民宿、農家樂、採摘園等680多家,從業人員3200多人,附近村農民人均收入高出全縣平均水準30%以上。
鹽河村靠農旅結合,甩掉債務“包袱”,躋身省“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村裏還以合作社為載體,通過“農業+美麗鄉村+旅遊”開發模式,不僅建起採摘園、垂釣園、捕捉活動區,前兩年還引進畝産可達400公斤的優良稻米五彩米,沂河淌漫灘區域種植千畝油菜及花卉,並設立燒烤和風箏體驗區,2019年3月以來吸引縣內外數萬人次遊客前往觀光。
除沂河淌沿線,灌雲縣扶貧的另一個重要片區是西北部岡陵地區。這裡地勢高、土地貧瘠、長期貧困,但通過3年扶貧,村莊發生巨大變化。在南崗鄉曹趙村,村頭新建村部、廣場、大舞臺,新修了水泥路。村裏14個蔬菜大棚都是扶貧成果,一個大棚承包費1萬元,一年給村集體創收14萬元,去掉土地流轉費用5萬元,村集體可收入9萬元。村民劉雲騰説:“我們的蘆蒿賣到南京、蕪湖,一個棚能收入3萬多元,蘆蒿收了後,還能種植一茬番茄。”目前全縣建成特色蘆蒿産業基地3.5萬畝,南崗鄉蘆蒿合作社入社農民達7700戶,其中貧困戶1380戶。灌雲還全面推進高效農業、光伏産業、先進製造業、電子商務等新興産業發展,促進富民增收。(新華日報 記者 程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