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增長強勁,江蘇港航經濟表現亮眼 找短板:優勢尚未充分發揮,水運潛力仍待釋放
上半年,全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3.7億噸,主要生産指標較上年同期進一步好轉。交通運輸部近日在鎮江舉行“千年運河煥新生”主題座談會,與會人士提出,在國家推進“公轉鐵、公轉水”運輸結構調整大背景下,水網稠密的江蘇還有巨大的水運潛力釋放。
“上半年全省港口完成吞吐量13.7億噸,其中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6億噸、同比增長13.2%,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4.4個百分點。”省交通運輸廳相關人士介紹。
“水運具有運量大、成本低、綠色低碳等優勢,為江蘇物流業降本增效、提升製造業競爭優勢發揮重大作用。”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介紹,長江江蘇段長430公里,承擔長江全線七成貨物運量;京杭運河江蘇段長687公里,年貨運量近4億噸,佔運河全線貨運量八成。
蘇北運河連接長江的“南大門”施橋船閘,年運量接近長江三峽船閘的兩倍。施橋船閘管理所所長蔣赟説,截至7月15日,2019年施橋船閘97次單日貨運通過量超100萬噸,數次刷新全國內河船閘日通過量紀錄。蘇南運河連接長江的“北大門”諫壁船閘,上半年貨物通過量5394萬噸。諫壁船閘管理所所長吳和祥説,諫壁船閘年貨物通過量連續兩年超億噸,相當於滬寧鐵路單線貨運量的4倍。
京杭運河蘇北處黨委書記周進表示,蘇北運河上半年貨物運量達1.65億噸。近年來,船舶主運貨種由原材料為主,轉為鋼材、木材、礦粉、水泥、大型構件等工業半成品類物資大幅上升。
“貨物運輸種類變化還反映在外貿和集裝箱上。”省交通運輸廳港航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説,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港口完成內、外貿吞吐量分別為10.14億噸、2.49億噸,分別同比增長14%、2.3%。全省規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17.1萬標箱,同比增長6.2%。
省交通運輸廳對重點港口企業的監測顯示,上半年多數重點港口企業生産處於向好或持平趨勢,54.5%的企業生産效益呈增長趨勢。“運輸一頭連著生産,一頭連著消費,是實體經濟的重要一環。”省社科院研究員黎峰説,水運成本低是我省的優勢,進一步深挖水運潛力,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省水運數據亮眼,但對標江蘇水域面積這一天然資源,對照省內大量宜水的戰略物資和經貿物資還主要依靠公路運輸,水運優勢並未充分發揮。”中設設計集團水運研究中心副主任岳巧紅説,從江蘇水運“優勢更優”的內在要求看,當前階段提出“水運復興”,應把江蘇水運的“資源優勢”和水路運輸的“成本優勢”形成有效疊加。
業內人士直言,江蘇省高等級航道比重較低,許多水網的“毛細血管”沒有打通,通江達海航道暢通率不足50%,港航綜合樞紐體系不健全,還沒有真正形成綜合樞紐。
江蘇省水運企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也有待提升。全省沿江沿海400多家港口企業,總資産超過上海和浙江,但利潤水準只有上海的1/12、浙江的1/5。全省86.1%的水路運輸企業為內河企業,遠洋企業中從事集裝箱運輸的僅有太倉海運1家,全國排名前十的遠洋企業中沒有一家來自江蘇。
江蘇省明確,通過3到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水運優勢充分發揮,水運貨運週轉量佔總貨運週轉量的比例保持三分之二以上,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整體水準全國領先,各種運輸方式有機融合、無縫對接、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真正實現“宜路則路、宜鐵則鐵、宜水則水”。
中設設計集團水運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穎建議,加強淮河出海航道、徐宿連運河戰略性通道的研究論證,強化內河航道與主要經濟節點連通和覆蓋,構建集裝箱海江河聯程運輸通道。優化港口碼頭能力結構,重點加快南京龍潭、蘇州太倉等重點港區疏港鐵路規劃建設,進一步暢通錫澄運河、德勝河、秦淮河等通江幹線航道和沿海港口疏港航道,推進疏港高速公路建設。提升港口雙向開放服務功能,以連雲港、南京、太倉、南通為重點,以“江海河聯運”和“大陸橋運輸”為特色,拓展國際貿易、金融、物流增值等口岸服務功能,打造區域航運樞紐。
黎峰建議,做大做強水運企業,探索港口、航運、現代貨運等企業聯動發展機制,研究鼓勵引導貨主與航運企業訂立長期合作協議或聯合經營等舉措。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省港口集團為主體,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大型港航企業,培育以服務本省經濟發展為主的遠洋龍頭運輸企業,鼓勵內河航運企業規模化發展,引導傳統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發展。 (新華日報 記者 梅劍飛 實習生 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