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持造“飯碗”和改善居住條件並舉 泗洪:讓低收入戶安居又樂業
8月初,宿遷泗洪縣曹廟鄉瓦廟村東湖家園小區佘建華家一派忙碌,十多位四五十歲的婦女正在這裡加工起步電機線。
佘建華的來料加工小作坊創辦兩年多,一半以上的用工為低收入家庭戶,49歲的孫翠娥便是其中一位。孫翠娥一家四口,兩個孩子,大的殘疾、小的上學,全家收入就靠種5畝多地。“現在住得挺好,160多平方米,上下兩層,就是收入來源少,村裏挺照顧,兩年前介紹我到這個加工點做活,每天能賺五六十塊錢。”孫翠娥告訴記者。
“孫翠娥這樣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只要願意,就能在村裏找到活幹。”瓦廟村黨支部書記蔡勁松介紹,村裏一直想辦法讓村民們有活幹有錢賺。在東湖家園小區南側,村裏專門規劃建設産業園,目前已入駐紡織、電子等項目13個,吸納230多位村民就業,其中48戶低收入戶,年均增收1.8萬元。
東湖家園小區西側,是一望無際的藕塘,54歲的村民張紹祥每天駕著小船,在碧綠的荷田間收捕小龍蝦。
張紹祥是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前幾年,老伴因病去世,欠下不少外債。隨著年紀增長,靠在外打工維持生活也愈發艱難。兩年前,他回到家鄉,在村幹部的幫扶下,在家附近的荷之韻藕蝦共作基地打工。“一天收入80元左右,1個月2000元出頭。”張紹祥説,家裏還有2畝多地,以每畝850元的價格流轉給藕蝦共作基地,加上鎮裏的扶持,年底將實現脫貧。
藕蝦共作基地負責人朱守兵告訴記者,基地近3000畝,2016年承包以來,鎮裏經常在基地培訓貧困戶藕蝦共作技術,對於掌握一定技術、有創業激情的貧困戶,基地還免費提供藕苗,並可賒購龍蝦苗。
瓦廟村貧困戶劉佩華從事藕蝦共作兩年多,不僅脫了貧,還奔向小康。“以前,靠打工賺的那點錢,根本不夠花。”劉佩華説,2016年,村裏為荷之韻藕蝦基地流轉土地,他也承包了64畝。“找親友借了些錢,鎮裏又幫辦扶貧貸款,第一年就獲得20多萬元純利潤,還清了欠賬,成功脫貧。去年掙了50多萬元,給兒子買了兩台無人機噴灑農藥,一天能掙千把塊。”
“農村還得靠土裏‘刨金’。”蔡勁松介紹,全村現有7859畝耕地,一半以上搞藕蝦、稻蝦共作,吸納180余人務工,其中低收入農戶17人。同時,鼓勵支持勤懇能幹的貧困戶自主創業。這樣,不僅能讓他們自己脫貧,還可帶動周邊人脫貧奔小康。全村已有10戶低收入戶從事稻藕蝦種養600畝。
200多棟二層小樓整齊排列,門前的小菜園瓜果飄香,小公園碧水、垂柳、亭臺,是村民休憩嘮嗑的好地方,小區通信管道、衛生室、幼兒園等“五通八有”,這就是瓦廟村的集中居住點。
“這片集中居住區建於2016年,原來這裡都是破破爛爛的小瓦房,甚至還有土房。”蔡勁松告訴記者,當時將村莊全部拆遷,原地安置,採取宅基地補一些、村民掏一些、貸款扶持一些,除了部分進城入鎮的,全村剩餘的221戶農戶全部住進集中區,其中47戶低收入戶的水電費、物業費全部減免。
“十三五”以來,泗洪縣為農村貧困人口定制幫扶措施,突出産業化帶動,依託各類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增強“造血功能”,確保實現“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的脫貧目標。截至去年底,泗洪累計有2.01萬戶、6.98萬人脫貧。其中僅鄉鎮工業和“三來一加”項目,就帶動1.5萬名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112個千畝以上的農業特色産業園帶動3200余戶低收入農戶增收。全縣農房改善搬遷的20134戶農戶中,涉及四類重點群體達4144戶。(新華日報 記者 徐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