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8月16日,由蘇州美術館、蘇州市名人館主辦的“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開幕。歷時一年多的籌備,展覽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娓娓講述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展覽現場觀眾觀展
輝華在一身
自古人文薈萃的江南沃土孕育出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望族,蘇州唯亭顧氏、蘇州巨族“貴潘”,就是其中聲名煊赫的兩個,顧誦芬雙親顧廷龍和潘承圭便出身自這兩個家族。
顧誦芬的父親顧廷龍先生,是我國著名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顧誦芬的族兄顧頡剛,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
回溯至1939年,日軍侵華,上海郊區淪陷。江南珍貴典籍面臨散亡的危境,顧廷龍與葉景葵、張元濟等因是創辦合眾圖書館,取“眾擎易舉”之義,致力於搶救國故,以維民族精神。
展覽選取顧(顧廷龍、顧元昌)、潘(潘世恩、潘祖蔭、潘承厚、潘景鄭、潘靜淑)和姻族吳(吳大澂、吳湖帆)、王(王同愈)四家的名人手稿及字畫等館藏精品,在梳理顧誦芬院士家族譜係、精神脈絡的同時,充分展示江南望族的家學淵源。

展覽現場觀眾觀展
萬里破蒼穹
從上海交大畢業之後,顧誦芬與平均年齡僅有22歲的飛機設計團隊在無人指導、無教材學習的情況下,靠著自己翻譯外文著作、摸透他國機型,“涉險灘、闖難關”,從無到有地描繪出祖國航天事業的藍圖。
今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第70個春秋,策展團隊特地採訪了顧誦芬的老同事、老舍友,使觀眾能夠在展覽中,聆聽這幾位親歷者的講述,目睹他們當年用過的繪圖工具、計算儀器、參考資料等實物原件,近距離了解顧誦芬院士為代表的航空科技工作者在往昔青春歲月中的奮鬥歷程,感受他們身上所閃現的自力更生,敢為人先,嚴謹求實,集智攻關等熠熠奪目的時代精神。
山谷本心長
1981年,經過長達22年的努力,顧誦芬終於加入中國共産黨。翌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顧廷龍,亦光榮入黨。父子兩人,一個為存民族精神而擔當,一個為強國家基石而奮鬥,窮盡畢生心血。
顧廷龍平生最為服膺的古語是:“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歷代文人志士,向來有著書立言的傳統,而他一生收書、編書、印書,專為前賢行役,並不為個人張本。對此,他曾説:“竊謂人不能自有所表現,或能助成人之盛舉,亦可不負其平生。”
顧誦芬院士在航空事業耕耘已近七十載,平生功勳滿滿,展覽中陳列的獎狀、勳章僅為一小部分。他曾説過:“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為顧誦芬以躬身踐行,繼承和弘揚父親澹泊之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顧氏父子兩代人在不同時代,選擇了不同術業,一脈相承的,卻是一顆積家成國的本心。
據了解,展覽將持續至9月18日。 (文/圖 張己陽 編輯 羅毅)